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药制剂“处转非”市场亦喜亦忧

发布时间:2019-02-27 15:37:21作者:梅松政来源:医药经济报

2月2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调整补肾润肺口服液等12个药品管理类别的公告(2019年第10号)》,其中涉及10个中药制剂品种,包括补肾润肺口服液、定坤丹、黄芪精颗粒、金银花软胶囊、人参蜂王浆咀嚼片、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小儿退热颗粒、心脑欣丸、银黄颗粒。也就是说,这些药品遵照非处方药管理后,患者可以自行购买和使用。中药制剂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将会带来怎样的市场效应?

临床用量大增

中药制剂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后,临床使用会最先发生改变。

首先,在销售和使用上对医师处方的依赖性大大下降,给临床使用提供了更多空间。如甲类非处方药可在药师或医师指导下患者购买使用,乙类非处方药患者则可以自行购买使用,使用空间增大必然会使药品用量发生变化。从另一方面看,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后是为临床医师“解压”,医生不再担心处方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全由处方医师承担的情况出现,即使由医师处方开出,患者也有义务在认真阅读说明书后使用。

近些年来,中药制剂相关药品修改说明书的公告常见诸报端,包括一些最常见的产品。被限制使用的药品原因多数来自不良反应增多。这一点,除了与中药制剂成分相关外,还与部分临床医生或患者不遵照中医药理论辨证论治使用相关。从专业角度看,这并不是中药制剂本身的不良反应,但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过程中,又往往会将这种现象归咎于产品本身。因此,中药制剂从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带来更多临床用量的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或将增高。

对于中药制剂从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的前景,市场或喜忧参半。喜的是转为非处方药后,必然会带动产品相关产业发展,例如黄芪精颗粒转为非处方药临床使用量增加后,必然会带动黄芪原材料生产、加工、运输等企业的发展,还能引导更多民众选用中医药。忧的是转为非处方药后,难免会有更多的不遵照中医药基本理论使用现象,比如,临床医生“搭车用药”、药店主推、民众盲目使用等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儿童中成药产品,更容易出现一些违背中医药理论的用药方式。比如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其主要成分为柴胡、桂枝、葛根、浮萍、黄芩、白芍、蝉蜕,具有发汗解表、清里退热作用。也就是说,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不适用于汗出患儿,尤其是虚脱汗出者。但临床有多少使用者真正遵照这些基本理论去使用该类产品? 

实际上,中药制剂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此次并非首次。去年5月,国家药监局也曾对18种药品调整了品种管理类别,将其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其中涉及13种中药制剂。再往前追溯,2016年我国也发布了相关公告,即《关于柏花草胶囊等24种药品转为非处方药发公告》,其中就包括规格为每袋5克装的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由处方药转为甲类非处方药。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小儿柴桂退热所有剂型在2017年终端销量就达到4.2亿元左右。

 中药相关制剂从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容易引发一些行业效应。例如,小儿柴桂退热相关制剂“变身”非处方药后将借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招标产品等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更容易借助其为医保报销品种等,推荐给患儿使用,这种情况即可带动该类产品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又容易导致该类产品被滥用,从而为整个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

总之,中药制剂从处方药“变身”非处方药后,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以防某些不经意间的发展疏忽,导致影响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加大监管力度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