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打通中医药的飞驰前程

发布时间:2019-02-27 14:39:00作者:董鹏 张敏 宋晗来源:医药经济报

打通中医药的飞驰前程


走出去:风景怎样

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医药在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渐发展起来。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将基本形成,我国将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7年统计显示,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医疗机构有8万多家。中国已同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地区签署了86个中医药的合作协议,中医药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以国家立法形式得到了认可。

随着国家对中药产业的重视以及行业集中度和规模的提升,中国中药产业发展实力逐渐增强。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统计,2017年中药产业约占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3.8%。遍及全球的中医药服务市场每年服务产值有5000亿美元。但在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日本和韩国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以海外超过3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计算,由中国生产的中药所占比例过低。

另一方面,海外医疗机构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与患者直接接触等特点,使得中医药的商业服务具备更多优势。

例如,美国约有8000多家针灸诊所,澳大利亚约有3000多家中医诊所和近3000家针灸诊所。据中国中医中药协会不完全统计,从1987-2017年,中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超过5.4万名中医药人才;海外有中医药教学机构1500多所,每年向全球输送30000多名中医专业人员。

再发展:挑战几何

中医药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合作面临“一带一路”先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背景差异、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缺失、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尚不完善等困境。

1.战略布局策略  当下,海外中医药中心的布局与“一带一路”框架、六大经济走廊的关系仍需加强,并需进一步合理布局。尤其在一些中医药自身优势领域(如慢病治疗、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国际合作有待提升。

同时,我国中医药国际合作平台效应不足,针对不同国家地域文化特色及医疗需求的了解有限,尚未找到精准的切入点。中药经济贸易方面存在经营分散、整体规模小、品牌效应不明显等问题。

现阶段,中医药经济贸易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在第一层面,产业各环节以及部门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成,中医经济尚未深入融合到教育、医疗、科研;产业链不完整,经济利润低,行业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在第二层面,经济贸易试点单位建设刚起步,对应的国际知名单位以及品牌商品还没有形成,还缺少具有示范效应的贸易实体企业。

2.配套措施  我国管理规定、标准规定以及法律配套措施尚不完善。首先是标准不完善。因未与国际标准规定接轨,我国部分中药生产企业的研究开发及生产技术存在不足,商品品质监督管理体系不甚完备。

尽管目前已经发布中医药标准649项,但标准化建设尚存不足。在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中医药评价标准也有待完善。加上中医药领域内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些因素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

其次,虽然已实施《中医药法》,但现有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仍待完善。早在1998年,欧盟关于植物以及芳香植物的管理条例,从种子繁殖材料、初级加工、栽培、收获、包装、装备、储运、人员以及设施、文档以及品质保证等十多个层面已给出严格的标准规定,还包括非临床研究品质管理实践以及临床试验品质管理认证。我国已经实行药品GMP认证,国内制药企业的GMP实行水准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距离。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药商品的出口。

再次,中医药及传统医学知识产权问题和注册准入门槛较高。

中药材技术网统计,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但不少品种的等级及技术含量较低,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种也较少。随着欧美对植物学的关注倍增,国际上有些制药企业已将精力转向中医药。

知识产权方面,在以西方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体系为依据所构建的知识产权制度下,新颖性和创造性是传统医学知识持有人获得专利权的极大障碍。加上权利主体、保护期限等难以确定,申请专利保护不容易。长期以来,中医药在海外遇到注册、准入、营销等各种障碍,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化。以药品名义注册和出口困难一直存在,“注册准入”这一门槛成为中药产品走出去的一大“硬伤”。

四是我国中药材的品质。各国政府已通过药品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措施,加强对进口传统药品或食品的管理,制订或提高相关技术要求。如果中药材产品不符合欧美药典要求,将影响中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使用。

最后是相关人才的缺乏。《中医药产业2017现状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中医药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突破10亿,但中医药人才只有122.5万,占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比重的10.7%。中医师在同类人员中的比重也偏低(不到20%)。

据了解,现行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总体分为两种:一是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行的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二是在相关政策指导下的“师承制”培养模式。从院校培养出来的部分中医师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无法精确地根据病人体质对症下药。师承制的培养方式也因名中医数量的有限以及中医派系众多,无法推广开并形成教育体系。在医疗领域,外籍医务人员的医疗签证以及国际商业保险接轨等问题,也成为中医药类服务成长的掣肘。

中医药如何在走出去的进程中更加从容的迈步?下期将呈现。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