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药电商能否躲过互联网行业“瘦身”潮?

发布时间:2019-02-18 16:31:26作者:王浩来源:医药经济报

医药电商能否躲过互联网行业“瘦身”潮?


从滴滴公司年终奖减半到罗振宇的得到公司取消年终奖,从京东裁员10%、知乎裁员20%到36氪裁员30%……互联网公司遭遇寒冬,裁员削减成本成为许多公司“避寒”的选择。尽管而今是否是寒冬各方争论不一,但互联网公司为应对商业模式挑战而带来的结构性调整以及过去多年在过度乐观市场氛围中高速扩张带来的人员冗余等问题,为市场信心下降时的大规模裁员埋下了伏笔。

虽然鲜有报道,但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裁员事实已不足为奇。典型如一些中小型创新创业公司直接倒闭,一些知名大平台公司不断进行战略调整由此带来规模化人员流失,大步涉入健康领域的美团、大众点评也在年初成建制裁撤掉了健康事业相关团队人员。

作为互联网医疗垂直领域的医药电商又如何?能否躲过这波裁员浪潮?笔者认为,有风险,但与互联网的整体表现来说风险偏小。


自信派


理由一:有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

首先,医药电商的商业模式相对成熟是医药电商公司的天然避风港。与一般互联网医疗公司在通过烧钱补贴运作起用户量后发现“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故事并没有自然出现,依然无法找到变现路径不一样,医药电商公司的商业模式自始至终是清晰的——通过提高用户流量、提高用户转化率以及客单价来从大健康类产品的销售中获得利润。

早期有不少医药电商公司也采取所谓2VC模式,不计代价地通过烧钱快速扩张、补贴来提升关键运营指标以获得资本的认可,从而获得进一步的融资以支撑此后的发展。但自2017年开始,大多数医药电商都变得理性,转而以盈利为核心。此后,虽然医药电商公司的GMV(GMV=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年增幅大幅降低,不再如往年超过100%增长,但增长的质量变得更高,不少医药电商公司开始盈利。从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看,康爱多、好药师等电商公司均已实现了盈利。B2C医药电商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非常清晰,各家比拼的是运营实力以及品牌知名度,尽管可能局部会有小规模冗余人员存在,但整体来看,医药电商公司并没有因为调整商业模式而带来结构性裁员问题。

理由二:行业认知成熟理性,战略把握更为老到

其次,医药电商公司自2005年药房网获得首张医药电商牌照以来,迄今已经发展了15年,与互联网医疗公司普遍只有两三年的发展历史不同,医药电商的掌舵人对于医药行业的认识已相对成熟,经历过医药电商行业发展的几起几落,认清了医药行业政策强监管的属性以及网售处方药等的微妙性,在战略方向的把握上更为老到。

另一方面,医药电商掌舵人相对来说老成持重,管理能力更为成熟与理性,较年轻的互联网创新公司掌舵人更少犯致命性战略或管理错误。对于医疗这样的慢产业来说,坚持往往意味着胜利。对能够运营到2018年的医药电商公司来说,至少从战略与管理角度上看,大规模裁员的可能性也较低。

理由三:资本对医药电商的投资热情下降

事实上,从2014年《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放开处方药网售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到2016年正式稿迟迟未发布,资本对医药电商公司的火热追求早就已经结束。对于医药电商投资市场来说,自2016年末开始就处于底部,鲜有医药电商公司获得投资,甚至期间还有部分O2O公司倒闭,因此,而今的资本市场现状对于医药电商公司来说并没有变得更糟糕。电商公司普遍已结束“烧钱”模式,完成业务“瘦身”,聚焦业务运营提升,现今需要挤出的水分有限,自然裁员的必要性并不高。


谨慎派


互联网诊疗业务“差钱”风险高

当然,医药电商公司也并非没有裁员风险。但其中最大的风险并非来自医药电商的核心业务,而是在与互联网诊疗的结合地带。

众所周知,随着互联网医疗业态的发展,不少从事互联网诊疗、挂号、问诊等的公司都开始切入医药电商业务,而不少主要从事医药电商业务的公司也开启了互联网诊疗等服务,典型如1药网的三大业务板块之一就是互联网诊疗。与电商业务相比,互联网诊疗业务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一直属于“高风险”业务板块,不少医药电商公司都对互联网诊疗业务进行补贴。这种业务的可持续性一直存在挑战,未来是否能与电商业务进行有机结合提升业务质量还存在不确定性,在行业普遍遇冷的今天,补贴本身带来的财务压力、周遭环境的压力等随时都有可能使得企业采取“瘦身”策略剥离相关业务人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