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传统药企并购谋变

发布时间:2019-01-30 16:29:21作者:本报记者 郑莹莹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9年全球范围内生物制药行业“买买买”的大幕已经开启,国际上,跨国药企巨头多是通过并购来实现公司结构转变和壮大企业发展,从而走在行业前列。

随着中国鼓励药物创新的土壤逐渐“肥沃”,传统药企想要转型,也同跨国药企一样并购公司,以期焕发新的机遇。

并购生物创新药是趋势

回顾2018年中国药企并购标的的特点,天士力参股天境生物、石药收购永顺科技、康恩贝收购嘉和生物、中源协和收购上海傲源,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生物药布局已经开始,研发技术平台和创新品种正成为产业并购关注的新重点。

有媒体报道根据Wind及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29日,在医药健康上市公司中,共发生14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近660亿元,涉及生物药企、医疗服务机构、零售药店等各个领域。其中,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有28起,总金额约279亿元人民币。

在兴业证券医药分析师徐佳熹看来,药企并购的动因很多,最核心的动因来自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创新药研发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药物有明显的生命周期,一旦专利到期,销售收入呈现断崖式下跌,也就是常说的“专利悬崖”,药企需要不断丰富产品线,不断有新的药物推出,尽管药企都有非常多的研发投入,但大企业的研发效率跟创新型小团队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劣势。所以,于大型药企而言,并购优质小公司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是企业走向创新,做强做大的必经之路。

《变革之下,路在何方——创新药行业深度研究之一》一文提到中国创新药企的发展路径,总体来说分为:由大型仿制药企业向创新升级的A模式;生而创新的研发驱动型小型biotech药企的B模式;C模式则为通过并购整合初创型生物技术公司或者license in新药品种切入行业的上市公司,代表企业有亿帆医药、信立泰、海思科、恩华药业等。

“和项目引进不同,并购一个公司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控制权。因为项目引进的话,如果该公司被其他公司收购了,是可以无条件终止项目引进协议的。”一上市公司负责投资的业内人士提到。

有上市公司的研发负责人也提到,提前收购一些小的前沿创新的药企,入主该公司,可以随时了解到该公司的研发进展,也方便他们找项目。

有媒体报道,对于未来的并购态势,业内观点认为,生物医药并购已呈现提速之势。虽战略投资者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整体有所下滑,但生物及生物技术板块的交易数量却大幅上升。国内生物药的并购将是以后医药类并购项目的主流。

借鉴跨国大药企经验  

尽管过去一年中国药企收购创新药企业或者技术平台的趋势明显,但是和国际舞台的并购相比,还是有差距。中国药企的并购之路,也是借鉴了跨国大药企通过并购发展壮大的方法。

长城证券分析指出,目前全球销售额排名前 50 的药品中由母公司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所获得药品共有 14 个, 占比 28%; 从销售额分布来看,收购所得的 14 个药品销售额总计642.98 亿美元,占比约 30%, 外购品种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美国创新药巨头辉瑞(Pfizer)为例,这是个典型的通过并购获得重磅品种的公司,立普妥成为史上最成功me-best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使辉瑞业务分散于制药、日化及其它消费品多个领域,业务的分散让辉瑞错失生物制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失去了在新药研发领域的领先优势。针对此种情况,辉瑞开展了一系列的并购,引入重磅品种,做大企业体量,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2000年,该公司以900亿美元价格收购Warner-Lambert,获得重磅产品Lipitor(立普妥),这是史上第一款百亿美元级超级重磅药物。

2009年,公司又面临新一轮的危机,面对原研药进展不顺利、销售下滑困境,辉瑞以680亿美元价格并购惠氏(Wyeth),此次收购巩固了公司的龙头创新药企地位,

并购使辉瑞取得64个在研药品,其中18个处于Ⅲ期临床或注册阶段以及2个重磅产品“怡诺思”“泮托拉唑”,2008年两个产品销售额分别高达39亿美元、27亿美元。同时,依托惠氏的生物制剂平台和实力,辉瑞进一步参与到生物制药领域。

2018年至今,跨国药企“买买买”的势头不减。根据Informa的Medtrack和Strategic Transactions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全球生物医药(不包括设备、诊断、研究工具、动物保健和保险等)并购交易数量为269宗,仅略低于2017年(300宗),但交易总额却增长了20%,达到了1630亿美元,2017年为1360亿美元。

而其中,并购最热门的领域是罕见病、基因疗法、细胞疗法、靶向疗法、免疫疗法等前沿创新的产品。

以罕见病为例,在2018年,以罕见病为重点的并购在交易额大于10亿美元的交易数量中占到了16%,交易额占到了几乎一半。武田并购Shire,按两家公司的总收入计算能使武田跻身全球10大制药公司之列。

并购需谨慎

虽然生物制药领域的并购有提速的现象,但是规模都不大,10亿元以上的并不很多。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统计以及Wind数据,与2016年400起约1800亿元、2017年超400起相比,2018年上半年医药健康领域并购数量和金额出现下降。

原因在于:一方面,2016年以后,市场优质项目减少,另外,定增项目过会条件苛刻,导致上市公司融资难,会影响相关子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

2018年,医药行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很复杂,大的经济环境低迷,国家贸易形势复杂,内部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推动行业“腾笼换鸟”,一时间给企业带来了压力。

徐佳熹分析指出,此次带量采购政策在股价上确实冲击了一批企业,但是其中有不少是研发投入巨大、有体系有销售的企业。

“现在国内药企的资金都缩水严重,2019年的形势也不会乐观。”上述企业负责投资的业内人士提到,对于投资并购,他们会更为谨慎,但是一旦有好的创新项目,也还是会入手。

正如徐佳熹的分析,虽然短期这些公司的市场投资情绪不高,近期回调幅度较大的也不在少数,但他们已经在积极布局创新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投资者中长期也不用悲观。如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乐普医疗、科伦药业、复星医药、丽珠集团等,很多都创出了近期估值的新低。此轮政策的改革使得中国药品的评价体系日益与欧美接轨,相信长期来看,上述企业中的成功转型者不仅将面临更大的机会,强者恒强的效应将愈发明显。

并购一个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不小。目前创新平台和企业的并购尚在开始阶段,可以从同行业其他领域的并购中,看到将会遇到的风险。

以誉衡药业为例,从2014年开始,推进大量并购。2018年,由于二级市场低迷,控股股东质押比例太高,被强制平仓,不得不多次推进资产重组。誉衡医药就是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存爆仓风险的典型代表。

2018年2月、6月和12月,誉衡医药三次触发强制平仓,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账上的近40亿元巨额商誉,加上股权质押两大“地雷”,誉衡药业60亿市值能否守得住也为外界所关注。

此外,业内普遍认为,并购成功率并不是100%,还面临着交易双方意见不和、并购方专业性不足等问题。2015年11月,辉瑞宣布将以1,600亿美元收购Allergan。然而,由于新的美国税收倒置规则,此交易于2016年4月被取消。

就算是并购交易成功了,内部整合的时候,管理团队的意见不合,也是企业面临的风险。有投资人向《医药经济报》记者提到:“团队是否契合其实是并购之后企业会面临的最大风险。”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