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30 16:28:18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说:[编者按] 伴随中国制药工业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2019年优质资产估值回归理性,创新转型迫在眉睫,国际资本并购市场沸腾是否将刺激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整合迎来新一波浪潮?工业聚焦创新,商业围绕渠道,二者的资源整合思路差异将催生怎样不同的抉择路径?民营药企并购整合又与国资药企并购整合存在怎样的差别?聚焦上述热点,本刊特别推出“资本并购潮起”专题策划,详见1~4版。
葛兰素史克50亿美元收购生物医药公司Tesaro、百时美施贵宝740亿美元收购新基(Celgene)、礼来80亿美元收购肿瘤公司Loxo,武田也正式宣布完成对罕见病制药巨头夏尔(Shire)的收购……开年以来,跨国药企“大象”吞“大象”的巨量并购交易不断发生。
并购整合是医药领域永恒的主题。伴随中国制药工业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2019年优质资产估值回归理性,创新转型迫在眉睫,资本并购市场沸腾是否将刺激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整合迎来新一波浪潮?
产业结构资源重整
在巨大的历史潮流面前,个体总显得渺小,而在某些关键节点,个体又是时代最好的LOGO。2015年以来,多个国家级部门密集发布医药研发相关政策,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鼓励优质创新药品与国际接轨。
在这种产业结构型调整背景之下,医药并购整合也开始显现出全新的图景。传统而言,医药企业并购整合主要基于几个方面来进行,如主打产品面临专利悬崖,收购以补充管线;或者业绩增长受困,收购能快速做大经营规模,满足投资者对增长的预期。
万孚生物董事、投资总经理何小维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医药产业并购整合的核心思路都是围绕完善生态链。“有品种的需要找渠道,有市场的想获取更好的品种,或追求专利创新技术,或布局基础转化平台。随着一二级市场估值下行,企业间的并购整合依然还是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重要选择。”
海外资本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有超过20家大Pharma预计营收超过100亿美元,这些大Pharma的资产负债情况允许它们进行大型的并购活动,从税收角度上也支持大型药企之间的横向整合。
此外,从海外资本市场情况来看,购买规模相对较小的Biotech企业有助于提高大Pharma的业务增长,但这样的并购近年来持续发生,
前景相对不错的“蛇”已经被“大象”吃得差不多了,而接近上市并实现收益的在研药物数量依然有限,从而催生了“大象”吞“大象”案例的增加。
本土医药企业转型升级同样离不开资源整合,对于中国医药市场大体量的资本并购,产业领域一直颇多猜测和期待,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齐鲁制药、石药集团,以及广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国控等大型医药企业的一举一动,直接牵动行业心跳。
然而,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现阶段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局面,相对大型的工业企业客观上依然没有发展到需要通过大规模并购来拉动发展的体量,而体量相当的本土工业企业或创新型药企之间,基因、团队、管理、战略等多个维度都可能涉及到难以充分融合的隐忧,因此并购并不具备现实基础。
发展阶段尚待跨越
从以往海外成熟医药环境下的企业成长经验来看,中小型Biotech企业和大Pharma之间是存在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仅基于早期研发和后期产业化之间的产业链分工,更源于对创新的理解和机会的选择。
如果以500亿美元市值作为评价标准,多少年能成就一个成熟大药企呢?通常要30~100年:再生元(Regeneron)发展了近30年,基因泰克(Genentech)、安进(Amgen)更走过了40年光阴,显然从Biotech企业成长为大Pharma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漫长的周期。
相较之下,中国医药产业环境的转型升级才刚刚开始,即使是目前本土企业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典型代表,也仅仅经历10~20年的时间,依然十分稚嫩:恒瑞医药2000年上市到现在不到20年,石药集团药物研究院于1999年成立,和记黄埔医药成立于2002年,百济神州才刚刚过完8岁生日……
“最近十年,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产业才刚刚开始发展壮大,众多在国外有丰富生物医药产业经验的人才回国,但国内的整体环境仍然处在相对早期的产业发展阶段。”赛诺菲全球研究总裁刘勇军认为,综合性大Pharma都经历过整合和兼并,中国医药产业也必然走上这样一条道路,但很多事情唯有达到一定规模才可能去做,不仅包括规模化带来的效率,还包括更好的并购机会和团队。
从另一个角度看,无论是大Pharma还是中小型创新Biotech企业,本土产业环境中工业板块的创新方向依然为Me-too或Me-better,而非First-in-class,即使是本土相对发展较为完善的大型工业企业,也很难通过渠道或实力全盘消化。
本草资本管理合伙人刘千叶认同这一看法,她表示,国内产业环境依然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药也多为Me-too,大Pharma的模仿能力都很强,而且绝对比中小企业更强,如果自己能做,就失去了并购的理由。“中国公司自己花1亿元就能模仿,根本没必要花20亿元并购。从国外经验看,大Pharma之间的并购一定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标的拥有绝对创新技术,或专利保护特别完善,简而言之并购是为了专利空间,聚焦绝对创新。”
不难看出,如果大Pharma对创新技术真的非常感兴趣,就很可能通过各种资本的方式早期锁定创新型技术和突破性品种。然而,对比美国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板块的海外创新Biotech企业,本土创新药企的早期发展路径或许有所相似,但发展到后期依然无法全盘复制。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