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肯尼亚开拓者羊皮书

发布时间:2019-01-24 12:52:16作者:郭晓丹(中国医保商会)来源:医药经济报

肯尼亚地处非洲东部,是沙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的第五大经济体,也是东部及中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占该地区GDP的40%左右。同时,作为东非共同体(EAC)以及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的重要成员国,肯尼亚也是中国在非洲的主要医药合作伙伴。


肯尼亚医药全景


特殊的医疗卫生状况

与发达市场人口老龄化不同,肯尼亚人口偏年轻化,60岁以上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4%,15岁以下年龄人数占了一半,平均预期寿命为61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及艾滋病致死率较高。据统计,艾滋病、呼吸道感染、疟疾和结核等传染病是肯境内高发疾病,HIV、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呈增高态势,给当地增加了新的疾病负担。据肯医院统计数据显示,非传染性疾病约占住院人数的50%~70%,占住院病死人数的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到2030年,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由癌症、糖尿病、心脏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将超过传染性疾病,由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将占到42%左右,而目前这一数字是25%。

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肯尼亚的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还很低,只有168美元,但这已是东非最高水平。当地绝大多数居民购买力极其低下,无法承担医药治疗成本,妇女的情况尤其严重。因此,该地区的医药市场对价格高度敏感。而公共医疗卫生系统由于缺乏预算,无法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从资金来源看,在公立医药市场,肯尼亚当地政府资金支出占72%,国际援助资金占28%。国际援助为该地区的医疗卫生预算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对传染性疾病(如HIV/AIDS、结核病与疟疾)的治疗与控制方面。国际援助的要求严格,制药企业必须遵循国际生产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本地制药企业进入国际援助采购渠道。

从采购方看,政府采购占整个医药市场的61%,普通家庭采购占26%。从社保覆盖面看,肯尼亚当地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还比较低,大约32%的人参与了社会医疗保险项目。从药品可及性看,在肯尼亚,药品的购买主要是自掏腰包,个人支付占了整个肯尼亚私立药品市场支出的40%左右。


七成药品依赖进口

肯尼亚目前有40家本土制药企业,药品市场规模约10亿美元,仿制药占市场份额的62%,品牌药占38%。由于当地制药工业水平较低,目前肯尼亚只有30%的药品在本国生产,70%依赖进口,医疗用品的进口比例更高。

肯尼亚当地的药品生产主要为仿制药。迄今为止,肯尼亚当地的药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基础仿制药,如抗菌药品、解热镇痛药、维生素、咳嗽感冒类药品等。一些较为昂贵的创新药品如抗癌药、免疫类药品和血液制品等全部依赖进口。从剂型来看,当地大部分制药企业主要生产片剂、硬胶囊、洗剂和混悬剂,而无法生产一些高端剂型和严格监管的药品如缓控释、多层片、免疫血清、无菌制品、疫苗和诊断类药品。肯尼亚当地生产的药品只能对66%的疾病给予治疗,而对34%的疾病的治疗完全依赖进口药品。


印度药品在肯注册数量居首

在过去的十年中,以肯尼亚为代表的东非地区药品进口额增长迅速,已经从2006年的4.73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5亿美元。其中,肯尼亚2016年药品进口额达到5.72亿美元。随着当地制药工业的发展,肯尼亚等东非地区的本土药品也出口到其他非洲国家,主要为东非共同体成员国以及马拉维、津巴布韦、赞比亚等,有时也出口到一些中西非地区。2016年,肯尼亚出口药品7120万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乌干达和坦桑尼亚。

从进口来源看,印度、瑞士、英国、中国为肯尼亚进口药品主要来源国。抗HIV药、抗结核药和抗疟药90%依靠进口,且主要为国际援助,主要进口来源地为印度,注射剂基本从原研药厂进口。

肯药品和毒品管理局(PPB)数据显示,印度药品在肯注册数量居首,占总数的41.79%;其次为肯尼亚、欧洲、孟加拉、巴基斯坦、中国、南非等,中国药品在肯注册数列第五位,占比为1.87%。目前,葛兰素史克、Glenmark、Ajanta和Cipla都已在肯尼亚投资设厂。


政策规划促进制药工业

为了应对东非共同体地区内部基本药物供应不足的挑战,加强本土制药能力,东非共同体发起了2012-2016东非共同体医药制造业发展规划,又发起了2017-2027第二个十年规划。

2018年,肯尼亚提出Big Four计划,将食品安全、可负担的住房、制药业和可负担的医疗保健作为未来5年重点发展领域。生产制造方面将重点发展医药工业,推进本土化药品生产。未来将重点推进私人保险覆盖面,确保医疗用商品和设备的可及性、推进数字化医疗,吸引20亿美元私有市场投资等。对在肯尼亚投资药厂,可以免费分配土地,鼓励制药企业在肯尼亚经济特区设厂,在当地生产药品,平均注册时间可以缩短到23天。


必须了解的招采体系

肯政府的药品采购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国家医药用品采购局招标采购,第二类为非政府组织、公立卫生机构、援助机构的招标采购,第三类为私立市场。

医药用品采购局(KEMSA)作为公立采购的主要执行机构,以招标的形式开展采购工作,具体包括国际公开招标、国内公开招标、谈判招标和直接采购,招标文件均会以公开形式发布。

第二类招标主体按照其自身的招标流程进行招标。MEDS是私立市场最大的采购方,也是仅次于KEMSA的第二大采购机构。MEDS每年招标一次,有些产品三年招标一次,企业可关注当地的日报上登载的标书,或者选择代理协助进行投标,也可以付费形式订阅招标提醒服务。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等机构通过招标或向已注册和有预审资格的供应商报价等方式开展采购。

大多数进口商、分销商向上述公私采购机构供货,批发商则主要面向零售商、小型诊所和药店供货。

根据KEMSA的采购统计,目前,肯尼亚本地工厂中标额占KEMSA采购额的70%左右,30%为进口药品。去年的采购数据显示,KEMSA对中国的医疗器械采购量逐渐增加,医疗器械贸易额正在上升。


我国对肯出口现状


出口额不断增加

肯尼亚对我国医药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对肯尼亚医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出口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5.6%。2008-2017年,我国对肯尼亚的医药产品出口额已经从3728万美元增长到1.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


西药、医械是主要产品

2017年,我国对肯尼亚出口的医药产品中,西药类和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出口额占比分别达到45.4%和53.8%。西药类产品中,制剂和原料药是对该地区出口的主要产品,出口额分别为3354万和2163万美元,而医疗器械类产品中,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和一次性耗材为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分别为3082万和2074万美元。


民营企业是主力军

2017年,我国对肯尼亚出口医药产品的企业家数共计1416家,同比增长13.2%。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是我国医药对肯出口主力军,占比65.6%,同比增长1.5%;国有企业占比20.5%,同比增长66.7%;三资企业占比13.8%,同比下降22%。


掘金肯尼亚Tips


四大利好

◎肯尼亚医药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肯尼亚医药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医疗卫生需求,特别是抗癌药、免疫抑制剂、心血管用药、疫苗和血液制品、注射剂和缓控释制剂等药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当地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投资,预计到2019年,医疗卫生支出每年增长10.8%。对我国医药企业而言,这里蕴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东非共同体重视医药行业发展  东非共同体工业化战略规划将制药行业列为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该地区具有良好的医药监管框架。东非共同体大力推行医药监管、标准、关税一体化进程,将会促进医药市场增长。肯尼亚又是东非最大的医药市场,与东非其他国家监管互认,对周边国家有很好的辐射作用,这些为我国企业开拓该地区医药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国医药产品具价格优势  肯尼亚药品价格普遍较高,政府负担很重,需要价格低廉的药品。近年来,我国部分医药产品出口该国,凭借质优价廉,已逐渐为当地人认识和接受,为进一步进入该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肯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我国与肯尼亚长期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肯尼亚迫切希望我国医药企业去当地投资建厂。


制约因素

中肯医药合作目前仍以药品贸易为主,本地化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品牌建设尚任重道远。与基建、能矿、交通及通信等传统合作领域比,医药合作起步晚、规模小、影响力弱,且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

◎肯尼亚本土医药工业相对较弱 虽然肯政局较为稳定,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运输成本高、医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缺失等问题,制约了医药合作项目落地。

◎企业在当地的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中国医药企业赴非开展药品本地化仍处于尝试阶段,水土不服时有发生,本土化需要谨慎,做好调研方可开始。

◎竞争日趋激烈 受历史因素影响,肯尼亚医药标准多沿袭英联邦标准,使得欧美等医药企业在非医药市场不仅拥有专利及技术优势,更享有注册、认证及准入的先天便利。此外,印巴医药企业在非占据巨大市场份额,且有完善的医药供销网络优势,加之其在仿制药领域较强实力及其低廉的药品价格,与中国制药企业的正面竞争将日趋激烈。

◎肯尼亚防治假冒伪劣商品上市能力有限。虽然肯尼亚《药剂法法案》规定药剂委员会负责保护消费者,监管所有药品、化学制剂和资料设备的安全与质量,但整体监管能力还是较弱。


两个建议

◎利用当地代理商优势  建议我国企业在开拓当地市场初期,还是要利用当地代理商对法律和规则了解的优势,帮助企业进入政府招标采购渠道,同时也能缓解当地政府采购回款太慢的问题。

◎“原料药+技术转移”切入 随着当地鼓励本土化生产,对原料药等产品需求旺盛,国内企业可以探索供应原料药加技术转移的模式切入当地市场。

QQ图片20190124125320.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