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公立医院 编制改革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16 11:18:24作者:贺昊(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公立医院编制改革已有些年头,最早见诸于国务院文件的,是2011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其后不断颁布新文件针对公立医院改革,包括编制改革做进一步强调或细化。

去年12月初,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明确了将在148家医院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其中第八项试点工作内容中,提到“依法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的内容,这意味着全国性公立医院编制改革向去编制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公立医院进行编制改革去编制化,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最终目的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公益性医改。


有益于合理调动人力资源


起始于2009年的公益性医改,是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在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核心医疗机构医疗资源过于集中,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贫乏,能力不足。这其中,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因为在人力资源、设备器械、医疗用房等各类医疗资源中,只有人力资源不具备规模效应,或者说只具备有限的规模效应。因此,不能像其他资源那样依据集聚效应产生规模效应创造价值。相反,过度集聚不仅不会产生价值,还会因人力的过度服务造成效率下降、心理不适,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增多、医患纠纷增加等多种问题。因此,降低资源集聚,尤其是医疗人力资源,即分流或让医务人员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为了合理调动医疗人力资源,国家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出台了多点执业等措施,但多年施行下来,效果并不理想。其中掣肘最大的就是人员编制。因为编制才有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才有职称评定与晋级,才有个人的技术地位以及与此相呼应的经济地位。受此牵绊,个人想法必然服从于医院的统筹考虑,人才流动自然受制多多。

同时,由于目前所施行的分级医疗,并未明确设立基层医疗机构与核心或综合医疗机构之间的区隔,两者的实质区别就是服务能力,于此,在人命关天的理念下,仅仅只是报销比例这样的细微差异,是无法将病人引流到基层医疗机构的。没有患者,就意味着没有技术实践机会,没有个人的技术成长,自然也就没有物质回报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仅靠分级医疗、靠远程医疗、靠名医坐诊带教等,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患者总往大医院、核心医院跑,其实质就是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不够,也就意味着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不够。

要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人力资源最为关键。公立医院进行编制改革,就是消除妨碍医务人员合理流动的束缚,辅之以其他举措,将人力资源导向基层,导向真正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例如,公立医院编制改革,除了有公益二类的去编制化外,还有公益一类的医疗机构,即承担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继续保留编制管理的举措。这无疑是引导人力资源向基层流动的重要举措。而且与多点执业挂钩,并不妨碍这些医务人员与核心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合作甚至聘用。

再者,基于编制的人事管理,无法对人力资源施加有效的激励,只能奖不能罚,只上不下,只进不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损,“劣币压良币”以至“驱良币”并非幻象,这些都已成编制管理的积患沉疴,必须加以改变。


有益于社会资本参与


公益性的基本医疗服务,或者非公益性的其他医疗服务,都需要社会资本参与。但正如前述,对医疗机构最为重要的核心资源——医务人员,因编制及与编制捆绑的职称评定、技术发展空间和物质收入等,束缚了医务人员流动的手脚,加大了社会资本办医的成本,扭曲了医疗服务的使命与宗旨,催生了民营医院“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甚至“强迫医疗”等服务,这些不仅无益于基本医疗服务公益性的达成,甚至恶化了医患关系,是医患之间不信任的主要推动因素。

民营医疗或社会办医,必须与公立医院处在平等地位。只有这样,社会资本逐利过程中的丑陋的一面才会有被主动消除的可能。也只有“公”“民”平等,才有社会资本的良性参与。而“公”“民”之间平等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生存成长环境的平等,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编制。公立医院编制改革,即去编制化,是“公”“民”平等的关键一步,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有利举措。


有益于合理建构服务成本


中国医疗服务的公益性改革所面临的困难中,基础性薄弱环节就是缺乏医疗服务的成本数据。从过往的统计数据来看,人力资源成本实际占总成本的30%左右,若考虑到当前对医疗服务成本构成的政策性调整,一些隐形人力资源成本会阳光化,人力资源成本占比会更高。因此,明晰人力资源成本,尤其是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是合理建构医疗服务成本从而合理定价医疗服务的关键。

所谓有效的人力资源成本,一是医务人员与非医务人员的合理构成,二是医务人员的“同工同酬”。公立医院编制改革,理想的人力资源结构,是提高医务人员占比,降低非医务人员占比,这在编制管理时代是困难的。而非医务人员占比高,且其工资水准按编制级别分配,就意味着其中存在无效的工资支出。而因编制导致的“同工不同酬”,就意味着编制的存在反而成了反向激励负向激励,从价值工程来说则是无价值的举措,是无效成本支出,应该被取消。

医疗成本的补偿项,即实际医疗服务中非常关键的收入项,对财政补助来说,由编制导向变革为服务绩效导向,显然更为有效也更为公平公正,对患者来言,也更为有益。对社会资本办医而言,也有了公平合理参与的可能。

总之,公立医院编制改革,对构建公益性的基本医疗服务,对患者、医务人员、社会资本,都是有益的,是公益性医改与分级医疗相辅相成的关键举措。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