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5 16:15:44作者:梅松政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信部、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根据行动方案,相关部门将严查机构假借中医开展的养生保健行为。
中医药发展利国利民,为百姓健康所需。然而,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想走捷径,借国人对中医的认可,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名义在市场上招摇撞骗,抹黑中医药行业。从行业角度来说,针灸、火疗、刮痧等属于中医药服务范畴,应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开展,必须由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操作,才能起到最佳疗效。
正见:遵照中医药理论
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本是基于中医药理论上的一门独立学科。比如,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学》中就如此描述推拿的基本原理——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是医者视病情施用手法治疗的一门中医学科。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效果。同时,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也是中医药行业的一门技术,操作者必须遵照中医药基本理论。而拔火罐、针灸、艾灸、火疗等并非人人皆宜,一旦盲目操作,很容易给病人带来二次伤害。举例说,针灸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可以导致感染,或传染病传播;针灸穴位操作不准确,可能导致气胸;针灸操作前不详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容易导致晕针、晕厥等。若操作者不了解人体结构和不能识辨患者体质,盲目过量用力为患者进行脊椎按摩、推拿等,容易导致患者耗气过度而引起严重并发症。
中医药的治病原理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精华是简、便、效、廉。不管是采用中药饮片、中成药还是保健、按摩、推拿等适宜技术为患者施治,都要遵照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路,且从业者必须有相应的学历资质,并经过系统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学习。
正轨:全方位、长效化管理
当前,中医药行业发展步入了“百花齐放、千家企业、万人宣传、亿人受益”的境界。提及中医药,几乎人人都能说出一些。让更多人参与到中医药行业中来了解中医药是好事,但是如何让中医药发展既符合行业规律,又能最大程度保质保量真心为患者服务,是一个比较深奥的课题和话题。
就中医药产业来说,如何让中药材原料生产,既能保质保量满足市场需求,又不导致产量过盛?如何让中药制药企业既能蒸蒸日上发展,又不造成浪费药品资源和出现产量过盛?如何让中药产品销售企业既能盈利,又不大肆过量销售产品?如何让中医医师尽可能少开药,又不形成临证懒惰行为,不影响患者疗效?如何让市场上滥竽充数的伪中医、伪产品等没市场,又不影响中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这些角度出发,正视中医药和管理好中医药,才能让更多民众走上正确认识中医药的轨道上来。
笔者认为,有效打击中医药行业歪风,还中医药行业一个纯净发展环境,需要多部门全方位、长效化管理。比如,借助互联网等工具,从药品源头到药品加工到销售到终端医疗机构使用,建立产品可追溯机制,通过追溯数据,研究中医药发展规律;净化中医药行业市场,建立健全行业监督机制,让那些想打着中医药“擦边球”者无可乘之机;建立健全中医药人员准入机制,对于非专长人员成为专长人员的,要追究证明人员责任,若考核人员做了手脚,实施终生追究责任机制等;规范中医药保健品市场销售机制,让那些打着中医药旗号销售保健产品的人无可乘之机;探索建立更加便捷的监管机制,比如设立一个全国通用的投诉平台,以便及时掌握虚假宣传销售保健产品、食品、药品的行为等等。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次波及全国保健品行业乃至中医药的行业风波,给中医药行业特别是中药产业敲响警钟,中医药行业大发展路上,既不能容忍“李鬼”拦路,也不能让“李逵”折腰。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