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钟黎蕴华:“全球新”中国首发, 20年磨一剑的使命感

发布时间:2019-01-15 16:03:20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190115160400.jpg


在北京最寒冷的日子,记者来到珐博进(中国)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国贸的办公室,与零下的气温相伴,一杯咖啡、一个笑容、一个握手带来的温暖,一瞬间能够直抵人心。

珐博进(中国)执行总裁钟黎蕴华(Christine L. Chung)早早来到办公室,听说记者从广州专程而来,她兴奋地问:“我说话像哪里人?”虽然“港普”已然暴露了答案,“自己一直在锻炼说北京话,看来还要再努力。”亲切而幽默的对话令记者印象深刻。

2018年12月1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消息,全球首个开发的小分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类治疗肾性贫血的口服1类新药罗沙司他(Roxadustat,代号FG-4592,商品名为爱瑞卓R)胶囊成功获批上市。

众所周知,First-in-class创新药研发可谓“九死一生”,能够将全球大药从I期临床开始便放在中国开发,不仅需要勇气,更加需要毅力。8年时间,从第一个患者入组,到实现“全球新”创新药中国首发,绝非简简单单。


使命召唤的跨界生


与众多创新型医药研发企业创始人的药物、化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家背景不同,钟黎蕴华并非医药专业背景出身。不过,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从哈佛大学入学申请异常激烈的基础社会学科“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专业跨界而来。

4年之后,钟黎蕴华并没有像很多同学一样进入华尔街,而是选择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战略咨询公司Monitor。该公司由被誉为“战略管理大师”“竞争战略之父”的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创立。

在Monitor的3年半时间,钟黎蕴华得到了系统的商业战略思维训练,同时,她也不停地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方向更适合自己?”正如破茧成蝶之前的沉淀,在担任临床医生的丈夫“熏陶”之下,钟黎蕴华逐渐找到了和医疗行业的交集。

1992年,美国医疗科技公司eMed Technologies成立,钟黎蕴华作为创始员工加入,真正有机会参与到一家医疗创业企业“从0到1,从1到100”的艰辛历程,从BD部门做起,历经商务、财务、销售等多个岗位,真正“入坑”为成熟的医药人。

“eMed  Technologies最早的产品现在看来很普通——数字影像,就是把影像图片数字化,通过电话线传输。”说到这里,钟黎蕴华不禁感慨,在带宽只有56kbps的时代,要想实现远程阅片需要极大的技术创新突破,而这种创新很可能超越时代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桎梏,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2007年,钟黎蕴华收到eMed  Technologies董事会成员、美国珐博进公司总裁Thomas B. Neff力邀。“我加入珐博进,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中国建立一个分公司,推动珐博进一系列具有首创作用机制(first-in-class)创新药物在中国的成果转化,尤其是罗沙司他,完成它的申报和上市是我的首要任务。”此后的10多年,她带领珐博进团队潜心走上了罗沙司他的漫漫研发路。


不让中国患者等美国


对全新机制、全新靶点的First-in-class药物研发而言,从临床前研究到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全程每一个节点都意味着挑战和困难,摆在珐博进公司面前更大的风险无疑是怎么在中国把这件“里程碑”意义的事情做成功。

2009年,美国珐博进公司完成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正式宣布启动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彼时,计划将在中国开展创新药研发的消息引发行业震动,美国医药圈用了两个字评价——“疯狂”。

“美国很多业内人士说,跨国大药企都是在中国做进口药,选择在中国做First-in-class全球新药,挑战太大,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钟黎蕴华坦言,“First-in-class全球新药一切都是未知的,最终成功的概率很低、风险很大,没有人敢说做First-in-class一定能够成功。”

庆幸的是,Thomas B. Neff对这个药物十分有信心,也愿意花时间“下血本”投入罗沙司他在中国的研发,他始终坚信,中国患者对这一药物的临床需求十分迫切,“不能让中国患者等美国”。

这一判断绝非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和循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柳叶刀》杂志关于中国慢性肾脏病(CKD)横断面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成人CKD患病率为10.8%,按照13亿人口推算,中国有超过1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随着肾脏功能减退,患者的肾性贫血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几乎没有临床症状的慢性肾病1期和2期人群中,约1/3的患者有贫血问题,到了慢性肾病3期,这个比例达到了50%,到慢性肾病5期,也就是尿毒症期,几乎100%的患者都存在贫血的状况。


中国团队从1到100


2011年珐博进(中国)成立,钟黎蕴华再度“从0到1”。“在eMed  Technologies我是第一个员工,在珐博进(中国)我还是第一个员工。”钟黎蕴华表示,珐博进(中国)团队从1个人发展到现在160人,主要覆盖临床开发、医学研究和产品生产。而在8年前,早期临床阶段最大的挑战无疑是欠缺完善的产业生态。

“过去,中国创新药以me-too、me-better药物为主,尤其是2010年之前,产业链对如何开展真正意义上的First-in-class药物开发,不是很清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沟通,不断的沟通。”钟黎蕴华举例,First-in-class药物在I期临床时没有任何研究文献资料参考,数据非常缺乏,存在很多科学未知,以致于当时很多专家会疑惑:“为什么很多研究都没有做好?”其实,First-in-class就是要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这需要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

不难理解,要让产业链生态接受一种全新的创新思路,引导临床诊疗接纳独特的治疗机制,加强多领域、多部门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可喜的是,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制药创新思路也在快速转变,临床试验机构、伦理、PI、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愈加开放。

公开资料显示,从罗沙司他在我国申报I期临床试验开始,药审中心肿瘤血液适应症团队就开始对HIF-PHI类药物全球研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建立沟通交流渠道,并全程参与临床研发策略和研究方案设计讨论。

面对迫切和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创新技术可能在一段时间具备超前性,但总会迎来属于它的黄金时代。2015年MAH开始启动试点。在此之前,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依然“捆绑”在一起。

2012年,珐博进(中国)在北京建厂。彼时,巨大的投入让钟黎蕴华心有余悸:“First-in-class药物是全新机制、全新靶点,任何人都不敢保证Ⅱ期临床试验成功,Ⅲ期临床试验就一定成功。产品最终能否成功还不一定,先砸了几个亿建厂房,而且是未来产品上市生产规模的厂房。万一产品失败,这笔钱就真的是烧了。”


从头到尾做了20年


钟黎蕴华认为选择在北京建厂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做全球创新药需要使命感,北京也是一个有使命感的城市。建厂过程中,北京市药品监管部门对我们既进行监管,也提供帮助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北京药监部门和我们一起培养了罗沙司他。”

2012年,在Ⅲ期临床试验方案沟通会议中,基于对产品作用机制的了解以及对全球临床试验进度的估算,药审中心(CDE)明确可以接受以“血红蛋白水平相对基线改变的平均值”作为临床研究主要终点,要求企业在产品申报上市时,同时提交在中国和国外获得的安全性数据,这与美国FDA既往以“心血管事件”作为临床研究终点评价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类)药物有所不同。

“主要原因还是中美在临床实践方面存在差别。另外,也综合考虑了中国患者和国外患者的人群背景差异。”2013年6月,珐博进(中国)以国产1.1类新药名义,向北京市药品监管部门正式提出Ⅲ期临床试验申请。

钟黎蕴华反复强调监管沟通的重大意义,也激动地称赞药监系统审评审批改革为新药创制保驾护航。“正是基于和北京市药监部门以及CDE的充分沟通,审评审批才能快速进行。度过黎明前的黑夜便是光明。Ⅲ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大家看到临床试验数据得到阳性结果的时刻,现在回忆仍然激动人心。”

2017年11月,CDE承办罗沙司他胶囊新药上市申请。为进一步鼓励创新,加快新药上市,2017年12月18日,CDE公示了拟纳入第25批优先审评程序药品注册申请的名单,总共涉及20个品种,珐博进(中国)的罗沙司他和BMS的PD-1重磅OPDIVO、南京传奇的CAR-T同期上榜。

“很多人说,从2010年启动临床到上市,罗沙司他胶囊的研发过程很快。其实我们在美国从1999年就开始研究这个药,算下来,这个First-in-class创新药从基础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再到成功上市,整整20年。”


记者手记


“全球同步研发”温暖中国制药


记者走出珐博进(中国)的办公大楼,一片阳光洒下来,不但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了温暖,更令记者激动的内心难以平静。创新、创业的参与感,让钟黎蕴华能够把想法付诸实践,比起坐享其成,她显然更喜欢埋下种子到开花结果的过程。

罗沙司他胶囊在中国首发上市,取得“三首”的殊荣:首批,中国成为罗沙司他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国家;首创,罗沙司他是使用全新作用机制的首创药;首次,在历史上,中国首次成为一个首创药的首批国家。这“三首”的到来在我国新药注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药品审评审批能力已经具备国际水准。

感同身受,创新维艰,First-in-class源头创新需要使命感,而这种极具使命感的创业文化,也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珐博进(中国)员工告诉记者,平时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起去吃饭,一起聊工作、聊人生,虽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但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地想把事情做好。这份担当和责任,不仅源于希望更好地提升自己,更源自最终能把全球新药做到最好的初衷。

这份使命感强化了企业凝聚力,进一步传递给参与药物开发的临床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楠教授此前曾对罗沙司他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罗沙司他在中国所进行的治疗透析依赖(DD-CKD)和非透析依赖(NDD-CKD)的慢性肾病患者贫血状况的两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均达到了主要有效终点。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全新作用机制的口服小分子首创新药,罗沙司他彻底改变既往对CKD贫血发病机制的理解。”

事实上,在过去近30年,针对肾性贫血的治疗,全球均没有创新性疗法问世。目前,肾性贫血主要的治疗方案仍然是联合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但是存在很多局限性。一方面,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带来注射疼痛,导致患者依从性差,会增加血压升高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另一方面,合并炎症状态的肾病贫血患者存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低反应,无法有效改善贫血。

中国需要创新,创新重在突破。无论是科学家、医学家,还是企业家,First-in-class全球创新药研发迈出的重要一步,对中国制药工业和医药监管环境意义非凡。

正如冬日暖阳,唯有更多真正意义上的First-in-class在阳光下萌发屹立,才可能令中国制药工业加速转型升级。创新型企业带来的示范效应,必将激励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加大对原创新药的研发投入,提高中国制药行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新药研发迈入“全球同步研发”的崭新格局。(张蓝飞)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