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重大新药创制近尾声,同期品种产出超7倍

发布时间:2019-01-10 16:21:00作者:本报记者胡睿 发自北京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记者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人事司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博士后论坛(2018)”上获悉,2019-2020年“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将进入梳理和总结阶段。截至记者发稿前,可获得的数据显示,目前该专项已经立项的课题级+子课题级数量为3046项,且中央财政已安排经费190.38亿元。

数据显示,该专项是针对10类重大疾病进行战略布局,目前已获得35个1类新药,其中21个化药、14个生物药,数量是实施前的7倍;23个中药新药,包括5类和6类。改造200余种临床急需品种,涉及国家基本药物80余种,药品质量明显提升。且专项支持的部分创新药和首仿药已经陆续进入不同省份的医保、新农合目录。

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新药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指出,全球销售排行榜排名前30位的“重磅炸弹”级药物通常有效性也不过40%~60%,绝大多数药物约1/3的使用者不能取得满意疗效,约1/6的使用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总安全有效率仅约50%。目前,药物不良反应已经成为人类第5大死亡原因。

陈凯先表示:“针对目前药物研发出现的困局,下一阶段的药物研发方向必须进行扭转,要从个性化药物过渡到精准医学层面。根据个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制订针对病人需要,为个体‘量身定做’个性化预防、诊断、治疗方案的医疗模式,这也是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发展带来的一场革命”。

预期14种创新药物

按照科技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聚焦调整意见的通知》,“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创新品种研发、大品种改造、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孵化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其中,重大品种研发及其关键技术研发,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建设为重中之重。

陈凯先表示:“已经产出的品种不仅填补了相关疾病领域用药的空白,也解决了百姓重大疾病用药需求,例如伊马替尼、白蛋白紫杉醇。2015年,正大天晴、江苏豪森、石药集团的3个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达56.4%,实现了伊马替尼进口替代。2018年石药集团首仿获药监局批准注册,而且还克服了紫杉醇水溶性、产效率低和副作用大等缺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基于已经上市的品种外,未来一段时间内,重大专项还会有大批的化学药预期成果产出,创新药物还有14个,急需用药1种。主要集中在抗肿瘤药物(4种)、抗糖尿病药物(4种)、抗病毒药物(3种)、抗老年痴呆药物(1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疾病药物(3种)领域。

例如,替格瑞洛为阿斯利康原研药,已经被欧美心脏病协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等多部指南推荐为ACS患者一线或首选抗血小板药物,是临床亟需用药,国内市场为原研公司垄断销售,其化合物专利于2019年12月到期。深圳信立泰有望突破专利,打破原研公司垄断,成为国内首仿上市公司。

重大专项在生物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抗PD-1单克隆抗体方面,新药专项累计支持课题18项(含子课题),信达、君实、恒瑞、百济神州进展较快;在CAR-T细胞治疗技术方面,新药专项累计支持CAR-T细胞技术课题7项,其中2018年拟立项支持CAR-T方向课题5项,南京传奇、科济生物、银河生物为国内前三家申请临床试验并纳入优先审评的品种。

“过去三年,中国抗体药物研发取得较多突破性进展。我国自主创新的抗PD-1抗体已申报生产,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中达到98%有效,ORR76%,CR25%”。陈凯先表示,以往都是中国购买国外的品种,现在中国研发的创新抗体药物,也开始向国际转让。截止到目前,中国研发的创新抗体药物国际转让7笔,其中以百济神州向Celgene转让的BGB-A317(PD-1单抗)交易额最高,为13.93亿美元。

另外,重大专项在制剂国际化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经有16个品种获得海外注册上市,如比伐卢定、氯吡格雷、辛伐他汀片、他克莫司胶囊、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等。除此之外,预计注射用利培酮长效缓释微球、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等22个高端制剂在美国或欧洲也将获批上市。

未来三大研发方向

当前我国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正进入创新跨越新阶段,企业创新能力增强,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国家重大专项中,企业承担国拨经费比重大幅上升,从28.1%提高至53.6%。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研发费用约450亿元,是2010年投入的4倍。

陈凯先表示:“从科技发展进步的历史来看,新药创制总是在第一时间吸收和应用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最新知识、方法和技术;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总是有力促进药物研究高新技术变革。”以个性化药物成功者易瑞沙为范例来看,上世纪60年代,非小细胞肺癌大多是基于疾病表型的药物治疗,细胞毒药物有效率小于5%;2002年,研究表明EGFR是重要致病因子,基于靶标的药物治疗易瑞沙有效率20%~30%;2005年,研究再次表明EGFR突变是敏感标志物,有14%的敏感优势人群,基于分子分型的个性化药物治疗,易瑞沙有效率70%~80%,延长生命30个月。

陈凯先强调,“在个性化医学背景下,药物研发将从疾病表型药物和靶标药物,进入到疾病分子分型药物研发阶段”。第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可以对基因组完成精确修饰的一种技术,可完成基因定点突变、敲入、多位点同时突变和小片段的删失等,可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精确的基因编辑。

第二,CAR-T细胞治疗技术。激酶抑制剂、抗体等药物开发初起之时,中国尚未跟上脚步,但CAR-T细胞疗法兴起之时,中国及时抓住机遇。据统计,全球所有CAR-T项目中,采用三/四代技术的项目占总数比例不到10%,而中国和美国可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进行四代CAR-T临床试验的国家。

2015年,恒瑞医药与深圳源正细胞合作成立恒瑞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入此领域,但目前还没有CAR-T产品进入临床。安科生物通过与博生吉合作进入此领域。2015年11月,博生吉注册了两项CAR-T研究,分别与武警浙江总队医院以及武警安徽总队医院合作,针对实体瘤MUC1靶点,适应症包括干细胞癌、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等。

有机构预测,CAR—T疗法未来的市场空间预计在350亿~1000亿美元。目前,国际上走在前列的公司包括诺华、Kite Pharma、Cellectis、Juno等。此外,辉瑞、施维雅、新基、吉利德等巨头也在积极介入这一领域。2018年8月底,吉利德宣布以119亿美元现金收购Kite Pharma。

第三,继《Science》杂志将肿瘤免疫疗法评为十大科学突破第一位后,癌症免疫疗法成为肿瘤治疗颠覆性技术成果,是近年最火热的生物技术之一。持续成为美国两场权威肿瘤学术会议AACR和ASCO的研究焦点。目前,国内PD-1/PD-L1研究进入热潮,药明康德、君实生物、誉衡药业、嘉和生物、云南沃森等都有产品申报。

另外,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术制药也是研究热点。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酿酒酵母中构建了阿片类药物分子合成途径,通过表达了来自不同生物的20多个基因,优化沙罗泰里啶合成酶的催化效率,实现了阿片类药物蒂巴因、可待因、氢可酮的全合成。目前,全球首款3D打印药物左乙拉西坦已经获美国FDA批准用于癫痫病治疗。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