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2019 提升制造力,刷新创造力

发布时间:2019-01-10 16:12:17作者:杜臣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9农历新年即将到来,面对医药产业的跌宕起伏,可以说是在变化之中有平稳的趋势,平稳之中也隐藏着不确定性。刚刚过去的2018年度发生的一些产业焦点事件,其影响还将在今年持续。

2018:  重大影响还将持续

1.零售并购潮再涌

受进货谈判价格、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城市药店租金平均上升10.7%,人工成本上升16.9%,推动药店向连锁转型,加上PE等资本的推动,2018年连锁药店并购从零散向战略性转变。特别是四大连锁企业,据不完全统计,益丰全年至少进行了19次并购,并购门店数量近千家,并购总金额达233,264万元;在出手次数上,一心堂和老百姓也不相上下,前者并购的门店大约400余家,后者则接近600家;大参林在并购方面也有大动作,全年并购金额超过30000万元。

回顾本世纪初,有北京金象大药房等领头掀起并购大潮,2016年以前,国大药房等领衔并购行动,这些举措都与企业自身发展力求品牌效应和规模经济有关,正在上演的本轮药店并购,则总能看到PE资本的身影——整合并形成规模经济,将是这一轮并购企业接下来将要上演的重头戏,而如何提高运营效率并防止规模不经济规律发挥作用,尚需很长的路要走。

2.外企裁员谋未来

在产业高增长放缓、政策调整、疾病谱变化等大环境裹挟下,去年不少外资医药巨头以裁员来面对未来。去年年初,艾尔建、辉瑞、赛诺菲等纷纷公布了裁员计划。这一波裁员阴霾直至年末依然未消散,拜耳公司甚至在去年11月底就宣布,计划于2021年前在全球11.82万员工中裁减约1.2万人,这一数字占到该公司员工总规模的逾十分之一,力度不可谓不大。

在笔者看来,本轮波及全球的医药企业裁员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各国药品准入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变化导致市场急剧变化,涉及到的药企必须面对和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第二,专利药专利过期后,价格悬崖下原有推广队伍面临调整,否则将难以支撑。第三,新一轮并购浪潮后医药巨头需要整合队伍,消化并购成果。

在中国药品集中采购、辅助用药控制和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推动下,药企应主动适应新的政策和竞争需要,队伍、区域、产品线的调整将越来越频繁,中国药企的人力资源要为此做好准备,“只招不退”的局面难以为继。特别是智能制造和全自动机器人代替部分操作岗位,知识人代替体力人势不可挡。

3.“4+7”集采倒逼转型

时至年终岁尾,各家药企正在全力冲刺年终计划目标,4+7采购这颗重磅炸弹凌空发射,威力震慑整个医药产业。在去年底展开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中,集采平均降价52%,最多降幅达96%,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下降25%,业内讨论声不断,资本市场也出现了直接的震荡。如果方案全面铺开,专利药生产企业和只有少量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生产企业及其相对照药品的巨大资本红利将不再,各种类型的制药企业必须转而改善各自的运营效率。政策进一步的影响,必将在未来三至五年显现。

4.满足用药需求寻找新突破

去年年中,由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全国公映,值得思考的是,这部电影搅动的不仅是一般观众和票房价值,更是医药产业界生产、研发、监管各环节业内人士的心。

中国正式实施GMP已经二十年,实施GCP和GLP也已十多年,我们如何在未来的国家竞争中体现中国龙的风范?除了抗癌药零关税、促进更多的大病用药进入国家医保谈判等,在推进三医联动的进程中,产业人还有很多事需要做,也需要更多的与医药领域相关的顶层设计思考。

在万众瞩目的2018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后,医药产业的主管部门变成卫健委、医保局、市场监管总局下辖的药监局等相对管理集中的格局。我们看到,一致性评价已经有了新的过渡期政策,医保局牵头的国家医保谈判又通过了近20个品种,卫健委发布的有关辅助用药目录制定的政策还在推进,在为民众提供高质的仿制药与合理定价的创新药两端,在确保合理用药方面,国家层面正做着更多的努力。2019年,期待看到更多鼓舞产业人心的重大举措继续出台。

2019:  大胆谋略,谨慎前行

2019年将有两条主线影响医药企业:第一条是创新,这将影响未来每家药企的发展定位。第二条就是提升盈利能力,这是药企活下来的根本。围绕两条主线,药企将根据自己的产品结构和资源能力做出战略选择。

1.内部整合

不论企业是前几年通过整合实现的规模还是通过内生和业务拓展实现的发展,都面临较高的内部消耗。通过并购形成规模的药企,看似规模很大,但是不少企业的内部协同协作和规模效益远未发挥到极致,内生与业务拓展形成的规模,不是机构重叠就是汇报线不清,多元化的业务和一元化的机构造成不协调,内部消耗占据了经营者太多的精力和资源,这是2019年企业必须重点改进的方向,内部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是大势所趋。

2.延伸产业链

长期“霸屏”医药企业的研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正在被分工和专业化所替代。

中国医药产业经过改革开始四十年的快递发展,一些药企的经营能力已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管理能力跟不上业务复杂性增加的速度,人才成长速度跟不上行业进步的速度。在此背景下,由专业化分工而形成的合同研发组织(CRO)、合同生产组织(CMO)、合同生产研发组织(CDMO)应运而生。

国内以药明康德等为代表的CRO、CMO、CDMO业务模式正在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产生影响。有统计显示,目前国内涉足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有525家左右,其中临床服务企业248家,非临床服务企业262家,综合性服务企业15家。

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药监局等联合发文《关于组织实施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合同研发和生产合同服务专项建设的通知》,对CRO和CDMO实施专项支持,这既是产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当前国家集采政策、辅助用药控制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推进的需要。与此同时,资本市场2018年对CRO和CDMO也反应良好,苏桥生物、澳蒲迈纷纷活动融资,这样的形势有望在2019年延续。

3.精益创新

2018年后,中国在可以预见的期间内将是创新与降价互相伴随的状态。没有持续的创新,医药产业很难在全球立足,也承担不了为中国老百姓提供高水平药品的使命。本土企业必须直面转型中所难免的痛楚,精益创新,是未来药企对标的方向——通过局部、微小、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创新,积累发展优势,而不是一味大水漫灌式的巨额投入。

4.不确定性与挑战

2019年,产业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政策层面,业内依然关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进程速度、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推进情况、辅助用药目录的进一步执行效果等。国家层面对CRO、CMO、CDMO乃至CSO是否有更规范性的政策出台?按病种付费如何在医疗机构形成模式?MAH试点如何化解异地监管、异地税收、异地上市落地等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市场层面,中美贸易摩擦是否真将缓和?如果可能进一步加剧,对医药进出口贸易以及本土企业的海外拓展影响几何?对医药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会有哪些新措施等,都是市场带给产业的不确定性。

2019年及未来几年,产业还将面临哪些挑战?除传统的质量合规风险和药品准入政策变化风险之外,“两票制”的全面推广挑战还将持续,知识产权风险特别是从境外回国高端人才带回技术和研发技术侵权风险。国内医药产业竞争力快速上升后,药企的关键人员会否承担更多的境外风险?类似去年末的华为高管事件会否在医药行业重现?需要警惕。

小结>>>

在2019及可以预见的未来,药企必须根据政策、市场环境的最新变化调整产业链布局乃至发展战略,特别是在进行外部扩张时,必须慎之又慎。须注重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确保现金流,推动创新。(本文作者系北京时代方略首席咨询顾问)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