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全球经济变量 高端资本和人才加速回流

发布时间:2019-01-02 16:37:14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一切贸易竞争,本质上就是产业竞争。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资本寒冬悄然来临,中国医药工业正处在创新跃升的关键节点。审评审批改革、ICH标准对接、临床试验默许制……创新环境的巨大转变,引导中国制药踏上国际舞台,本土企业正在全球产业竞争的夹缝中寻觅生机。

全球经济变量 高端资本和人才加速回流


现阶段的中国医药企业,已经逐渐跨过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大宗仿制药、特殊仿制药的国际化路径。但是,全球创新药的研究与开发,必须跟国际顶尖的医院、研发机构、产业板块融为一体,这个门槛想要迈过并不容易。

国际水平的资本和人才正加速融入本土医药开放式合作创新链条,而中国制药工业正面对全新挑战。

国际化地缘风险升级

2019年全球经济下行和资本寒冬预期加重,尤其美股进入全面熊市,曾经估值高企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迎来价值回归。面对重大的资产整合机会,国内医药企业如果能够利用良好的现金流寻觅优质海外资产,在欧美收购生物技术平台,必然能够快速推动全球化进程。

从产品创新角度,国内本土医药企业研发能力尚存较大提升空间,以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为代表的原创性新药和创新技术研发周期漫长、失败风险高,而出海斩获高端前沿技术和硬核创新产品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选择,复星医药、三胞集团、威高集团、人福医药等均积极快速布局。

然而,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可持续性问题和地缘政治不稳定局势,美国近来频繁指责中国利用学术交流、商业活动和信息技术窃取其产权和机密信息。2018年Special 301 Report中,针对“中国制造2025”罗列了详细“被针对的主要领域”,其中包括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材料、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汽车等,三家风投机构——丹华资本(Danhua Capital)、通和毓承(6 Dimensions Capital)和元禾谷风创投(Oriza Ventures Techology Fund)也遭到点名。这种大环境势必加重本土医药企业全球并购风险。

启明创投合伙人唐艳旻不无担忧,她认为,在美国发布的政策文件中,对创新技术可能转移至中国的情况均采取了遏制措施。“有些条款,比如中国企业投资美国企业资金不能超过30%,对BD合作、License-out/in,甚至中国企业支付服务费让美国企业提供服务,都在限制范围之内;以往业内认为美元基金投资,LP和GP都不是中国人,应该不会受到限制,但实际上6 Dimensions Capital被点名,显然不是按基金管理人的国籍来判断。”

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内容显示,由于中美两国之间贸易摩擦局势复杂,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不断加大审查中国对美国的生物技术投资,尽管中国对美国生物技术的投资大量涌入,但贸易紧张很可能会给未来带来不利影响。

美国FDA高级资深临床评审官姚毅进一步表示,现在美国企业将项目License-in到中国,在资金到位前提下,45天内企业必须向司法部和商务部提交报告,监管部门有30天的审批机会。“美国现在的导向就是不能让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在创新项目中拥有话语权和主导权,我觉得的确不能掉以轻心。”

拉长时间尺度,美国虽然政策动作频频,中国应对则是有礼有节,产业创新端的国际化整合则正在经受考验。据海外媒体披露,美国生物制药公司Momenta的生物类似药业务此前曾有不少中国企业买家希望并购合作,但都因为考虑到CFIUS潜在审查风险而无奈退出。

直接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当然是快速发展和积极创新的捷径。但是,当捷径没有以前那么容易走的时候,就真正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间点。本草资本管理合伙人刘千叶指出:“长远来看,从产业融合和跨境投资的角度,这反倒对中国是个好事情,等于倒逼整个中国医药产业链必须更加脚踏实地地去扎实创新。”

人才回流迎新浪潮

2018年8月,休斯顿纪事报发表文章称,FBI向德州几家知名学院和医学研究中心发出关于提防外籍学者的警告。由联邦调查局和德州学术(TMC)及医疗界领袖参加,主题为“互相配合”的会议中,FBI探员向一百多名与会者报告了“知识窃取”的情况,堪称“史无前例”。

全球高端创新人才竞争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永远处在进行时。无法否认,“千人计划”在过去十年中吸引了很多回国创业者。十年前,想要在中国找到一位足够资深的医药科学家非常困难,彼时,中国通过政策将足够优秀的国际化企业人才和研究学者集结起来,促成了中国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地“黄金十年”。

业内普遍认为,“千人计划”、留学生以及两地经商的国际化高端人才“游刃有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上哪条船的抉择迫在眉睫。原微创医疗副总裁刘道志分析,过去医药领域很多创新投资特别喜欢投欧美有经验的团队,拉回国创业拿政府引导资金,有些同时在美国有实验室或兼职做教授、做大药企顾问等,以往很普遍。“现在高端人才要么彻底回中国创业,要么就在美国踏实做事业,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两边兼职。” 不过,正因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导致现在在美国,尚处成长阶段的华人研究者、学者、企业人,在高校实验室或大型跨国公司的处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这些人可能在忍耐几年后选择回国,但回国之后,一旦失去原来的研究平台和创新平台支撑,是否还能做出卓越的创新成果,的确很难预期。

“再给中国十年,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就真的学会创新了,美国也看到中国快速崛起,他们也意识到,如果再给我们十年,中国在很多领域将可能实现超越。”约印投资合伙人郑玉芬认为,创新是一个体系性生态,从国家战略层面吸引人才回国当然必要,但同时应重视构建创新生态,使人才在遗忘如何创新之前,在中国的生态和平台上也能做出创新成果。

立足谨慎而乐观的产业视角,如今在海外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四五十岁年富力强的中国人,有一大批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都有着20余年的丰富工作经验,过去一些举棋不定的人才,究竟选择在美国发展还是中国创业,新形势之下必将做出决断。

不难理解,地缘政治摩擦也令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审慎思考,中国技术人才和科学家在美国发展前景会怎样,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适时回到国内,又将会是何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已经可以预见。

据记者了解,国内某地区启动的医药产业“领军人物”申报,海外归国人才申报数量呈现出超预期的几倍增长,并且绝非个案。这无疑意味着,一大批很资深、极有技术背景的高级人才,将有机会加速融入中国医药产业链,本土药企、创新资本如何创造条件吸引和接纳他们,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医药创新的核心脉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