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PD-1扎堆,质量和创新是“硬核”

发布时间:2019-01-02 16:26:33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PD-1扎堆,质量和创新是“硬核”


不过跨年夜,谁都不知道2018年药物创新方面还会发生什么新闻。

这句话,在12月27日第二个国产PD-1获批的消息上再次应验:“国内自主创新开启黄金时代”。让业界惊讶的是,这已是该月批准的第二个国产PD-1。2019年,更值得期待。

回过头来看,2018年医药行业发生了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药审改革让原研产品快速引进;二是进口PD-1价格低于欧美,以超低价进入中国。如果将之与国内重大新药陆续上市挂上钩,这将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与进口药的来势汹汹相比,国内创新药昂首阔步:2018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创新药达到历史新高,由阿斯利康与珐博进研发的罗沙司他胶囊更是实现三大突破:首个采用全球创新机制、首个中国本土孵化、首个率先在华获批的全球首创原研药。更值得关注的是,恒瑞医药近日宣布其自主创新的PD-1抗体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肝细胞癌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获得FDA批准,并可能获得加速审评,药物创新呈现“国内创新国际化,国际创新国内化”的新特点。

“高质量发展”主轴

综观眼下产业格局,有人说,未来只有两类药:高质量仿药和创新药。

首先,一致性评价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政策,意义深远。其战术性目的就是要确保仿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一致。2018年12月,国家试点的“4+7”药品联采结果确定:其中过评仿药有22个,占比88%。12月28日,一致性评价时限明确新要求,仿药供销体系加速重构。

正如业界热议的,恩替卡韦降价96%还能赚钱?从经济学角度讲,销售价不可能低到成本价,这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北京科信必成董事长王锦刚告诉记者,“做一致性评价也是一种创新,它让行业正视了仿药与原研制剂的差距,通过溶出曲线对比研究、工艺开发等整体提升仿药品质,事实慢慢在证明高质量就是竞争力。更关键的是,国内仿药的制剂水平及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再者,业内已出现金健药业1元转让100%股权的案例。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荣誉会长于明德表示,“仿药结构重构,2019年国内会出现新一轮药企转产、代加工、兼并重组、批文收购等新动向。”

撬动产业格局的另一个支点是创新药。

备受关注的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制度、接受药品境外临床数据、临床试验申请默认制等政策陆续出台,境外新药加速上市,倒逼国内企业新药研发提速。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介绍说,“药审改革加速了中国药品研发和注册进入全球化时代。石药未来几年会有持续不断的新产品注入,创新药销售已占到约一半,创新药的高回报拉高了公司的整体增长曲线。”

如今,创新药进入收获期:截至2018年11月初,国内“重大新药创制”已累计批准117个新药,含1类创新药35个,新药研发正由仿制向创制转变。另一方面,“OK”药今年先后在中国上市。“在医保兜底、商保尚未正式形成第三方购买力前,庞大的需求市场倒逼创新药企改变过去的高定价策略,这对新药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大,但进口药在全球市场上市多年,早已收回投资成本,并赚得盆满钵满,这些药的低价进入,对新上市的国产创新药是重大考验,2019年起创新药将考验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专家以PD-1产品扎堆为例分析道,企业必须从有效性、安全性和可及性等方面差异化开发适应症,想必未来医药市场的竞争将围绕质量和创新展开。

2019新趋势

基于仿药和创新药这两个维度出现的新业态,2019年高质量发展又会出现哪些新趋势?

首先,人才结构调整。“两票制”“4+7”联采试点等政策带来新考题。国内外药企的医药代表、销售团队及商业代理都在减员,外企裁员更是引人注意。形成对比的是,海归创业潮则带来另一番景象,从前面创新药情况来看,大多数创新药成果都是这批归国创业团队奉献的。

受益于系列引才政策,生物医药领域的空间吸引了许多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创业。同时,药审改革不断深入,为海归创业营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这退进之间必会带来人才结构重构。”有专家也担心,“海归团队在同一领域同一热点,创新靶点有限,国内外都在做,如何引导创新,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陈力、臧敬五等纷纷从跨国药企回国创业,成立华领医药、天境生物等,跨国药企迎来人才流失的新挑战。从这个角度讲,这也为跨国药企转向在中国实现外包合作研发提供了抓手。如阿斯利康+国投资本+团队建设形成股权新结构。

其次是资源全球配置。恒瑞医药2018年前3季度实现营收124.6亿元,归母净利润29.1亿元,2019年有望迎来创新药销售爆发年,其创新药销售占比将超过25%。王锦刚称,“创新药真正要做强,必须站在国际舞台上,国内企业逐渐在成熟,在走向欧美主流市场时,要提高整合营销能力、供应链能力、金融资本能力,资源全球配置已成大趋势。”

事实上,在全球药品学术推广差异方面,折戟欧美的易瑞沙在中国的“翻身仗”值得研究。未来更多进口药进中国,也有更多产品走出去。于明德直言,“在新药研发投入不足的客观情况下,采用me-too政策开发新药,即引进国外已有的先进理念,在不侵害产权的前提下,进行新药研究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方法。随着国内外创新药的双向流动,这对审评队伍建设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职业化检查队伍建设也是考验。”更重要的是,临床试验核心人才极度缺乏。新药批了,但风险或在未来几年出现,值得关注。

蔡东晨表示,“石药目前在研新药项目约200个,ANDA+高端制剂海外合作授权+创新药,是我们国际化的路径。”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