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叶伟平:“夫妻档”的绿色制药梦想

发布时间:2018-12-25 14:31:36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叶伟平:“夫妻档”的绿色制药梦想


在距离大亚湾一条淡水河相隔的深圳坪山,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坪山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就矗立在这里,行走在十分具有科技感的园区,已然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创新和创业气氛。

园区众多中小型创新企业当中,深圳市华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生物医药领域备受关注的佼佼者,这家2015年才成立的CDMO平台,创始人其实早已扎根华南医药圈多年,从布局小分子CDMO业务的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起步,“千人计划”专家、董事长兼CEO叶伟平博士在细分领域扎实积累,意图依托新平台延伸商业生态。

躁动着的梦想

叶伟平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大一结束便钻进实验室,在裴伟伟教授指导下,逐渐将专业聚焦在不对称催化领域。4年后,化学系半数毕业生踏上出国旅程,叶伟平也背负行囊,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

新加坡怡人的气候和单纯的校园生活,让叶伟平更加专注于药物有机催化理论研究,并陆续在国际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此外,基于专业和事业共同的追求,他收获了美好的爱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伴侣,也是如今的创业合伙人徐俊烨。

仅仅用3年半时间,叶伟平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拿到博士学位。“我是那种认准了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头扎下去的人,做完博士论文,我就想清楚,自己不是特别想做学术,而是更渴望在工业界寻找未来。”

2006年8月,叶伟平毕业便跃入高起点,加入GSK,迈出了职业生涯第一步,历任化学师、高级化学师、首席化学师等职务,负责多个医药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包括2个全球性创新药物成功上市、8个原研专利药绿色工艺优化二次开发,多次获得GSK“杰出贡献奖”。

2010年,GSK与新加坡政府联合出资3300万新币(约1.7亿元人民币)成立“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金”,支持全产业周期的化学开发、原料药制备、废物处理等领域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开展的技术研究。这一基金项目的首任项目经理正是叶伟平。

“这是一个研究基金,公开向新加坡境内的企业、研究所、科研机构招募课题,然后经过一个以GSK专业队伍为主的评估团队筛选给予资金支持,3300万新币分成10年,一个项目平均支持几十万新币不等,一年可以支持10个课题。”叶伟平回忆,牵头参与这个项目,让他能够站在更多元化的视角审视制药工业全流程绿色生产。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对资源消耗日益加剧,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重,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传统制造模式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弊端,试图找到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制造模式,即“从摇篮到摇篮”模式。

典型的客家人

2010年5月,叶伟平离开GSK,加入辉瑞全球外购供应部,成为最年轻的亚洲区采购经理,负责多个战略性原料药的外包管理和全球注册项目,每年团队的供应商采购金额高达2亿美元。

对“宇宙大药企”而言,将相对成熟的产品外包出来,必须筛选供应商,开展环保和质量体系评估,要求供应部门站在企业整体商业战略来统一思路。“这一段经历也非常有收获,认识了很多朋友,为我们出来创业奠定了基础。”

谈到在辉瑞工作的这一年,以及自己为什么离开,叶伟平笑称:“团队里我最年轻,当时只有30岁,周围所有同事基本都超过40岁,甚至有些员工超过50岁,玩不到一块儿?年轻人的躁动?可能都有,但这也是一笔财富。看到中国医药产业近十年来发生的变化,我们深信,自己能够做很多更有价值的事情,运用绿色工艺帮助中国制药产业升级,这是我们的梦想!”

从研发出身,再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经历,参于多个创新药产品的上市过程,安全环保和质量体系工艺要求谙熟于心,叶伟平已然对研发注册的游戏规则理解透彻,加之对国内药企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环境逐渐有了深入认识,创业实属顺势而为。

国内医药产业环境不断蜕变,深深吸引很多像叶伟平这样的人。徐俊烨曾公开评价:“老叶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人。”客家人身上务实、笃定的开拓精神,寻根、重礼的家国情怀,正是他们选择回国,选择惠州、深圳创业的精神原力。

“夫妻档”闯天下

叶伟平不甘于平庸,并能认准自己想做的事。在创业这件事情上,徐俊烨不仅提供精神支持,还和他组成“夫妻档”。2011年7月,两人毅然辞去跨国药企高管职位,一个月后在惠州大亚湾区创立广东莱佛士制药技术有限公司。

起初,莱佛士只有叶伟平夫妇两人,做事严谨、更有商业头脑的叶伟平侧重市场开发和资金运作,在生物酶技术方面较突出、较有亲和力的徐俊烨分管公司技术和内部管理。虽然条件艰苦,但两人乐在其中。

“化学合成工艺开发绝非一件简单的事。记得有一个项目,徐俊烨亲自上实验,在蒸发特殊溶剂时突然停电,通风橱停止工作。她为了及时疏散实验室人员,自己吸入了刺激性气体……”叶伟平话说至此,满眼温情。

作为有机化学科学家,叶伟平夫妇很喜欢这种一往无前的状态。经过多年发展,莱佛士专注于小分子药物API及中间体的临床前期工艺开发直至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与供应,不断致力于生物及化学技术,努力为制药业提供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和高性价比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以及产品开发服务,完成了达拉菲尼、普瑞巴林、替西罗莫司等多个项目的绿色工艺开发。

全新的公司总是诞生于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物种又与全新的时代同频共振。“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能够打造一站式定制化研发平台,莱佛士主要定位在小分子药物,尤其是原料药和合成业务。华先医药2015年成立,作为母公司平台,未来我们将在华先医药平台下增设小分子药物之外的其它业务板块,包括制剂、大分子、发酵等业务。”谈到华先医药和莱佛士的定位,叶伟平了然于胸。

大多数人“晚上千条路,早上走老路”,能够在自己坚定选择的道路迈出第一步,并不简单,出国深造,归国创业,任何一个选择,都需要莫大勇气。如果说创业之初的叶伟平夫妇对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进程有所预判,但任何人对自己所畅想的未来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到来,谁也无法精准把握。事实证明,未来已来!

追求绿色制药

瑞典化学家舍勒曾说过:“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从未见过的新物质。”说起绿色工艺二次开发,叶伟平完全沉浸在化学家的“化学反应”中,打开了一个个话匣子。“无论是做创新药还是仿制药,目的皆为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使产品惠及患者就要提高药品可及性,药品的定价压力最终将转化为生产成本的压力,安全环保同样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绿色制药理念早已贯穿国际医药工业多年。2005年,“ACS绿色化学研究-制药业圆桌”成立,鼓励制药业采取更多基于绿色化学和绿色工程的技术,圆桌成员包括安进、阿斯利康、BI、施贵宝、科迪斯、Dr.Reddy’s、礼来、强生、诺华、辉瑞、罗氏、赛诺菲、默沙东等。该组织还在2013年的《药物化学杂志》上刊发指导性文件《Sustainable Practices in Medicinal Chemistry:Curent State and Future Directions》。

如今,中国医药产业进入结构性升级的巨大变革时期,引导医药工业企业按照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优化、绿色创新的理念实施绿色制造,加快我国化学原料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产业转型的重要目标。全生命周期管理必然强调“绿色源于设计”,但实践中存在诸多艰巨挑战。

创新药方面,早期药物发现阶段速度至上,工艺往往不是最优化,有些早期工艺甚至并不适合工业化大生产,因此工艺开发阶段药物越往后期,改进工艺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牵制。而一旦进入药品上市销售阶段,安环法规、药品注册、固定资产、下游客户抵触等多重原因,将产生更大的工艺变更成本。

仿制药方面,小分子化学药的核心是创新工艺路线。围绕这一核心,需要系统整合酶催化、有机催化以及连续流微反应等先进工艺工程技术。在此基础上,外部要满足产业化和药品申报要求,最基本的就是安全和环保。

二代工艺回报巨大

如何筛选适合开发的二代工艺项目?叶伟平建议,企业首先评估产品组合、专利状况和仿制药竞争风险,或者现有的已经被仿制的药物机会;合适的原料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头脑风暴,为新的路线/工艺收集建议;关于现有方法和新建方法的二氧化碳足迹评估,评估结果必须不高于现有方法,要求新工艺在成本和利润可控基础上,工艺必须绿色环保可持续。

虽然工艺二次开发和全面改造需要投入巨大成本,但所带来的环保意义和经济价值不可简单估量。以阿莫西林为例,某企业原工艺路线是非酶化学法。这款经典老药临床用量巨大,该企业年产量达2000吨,每周用二氯甲烷160吨,虽然工艺可以达到99%回收率,但因为量太大,每周仍有1.6吨二氯甲烷损失在大气,即每年排放80吨。且为了满足二氯甲烷的运输、回收,运营也会消耗大量的碳足迹。

“我们曾经有一个项目,将阿莫西林传统工艺改造成生物酶法新工艺,3个小时内就可以达到超过99%转化率。此外,酶可以重复使用50批(800公斤产品),即每批酶可以生产40吨产品,酶用量可以低至3%,减少二氧化碳当量40%,产能从2200吨/年提高到超过3500吨/年,而且不再使用二氯甲烷!虽然项目工艺改造总成本(包括设备、厂房等等)超过7000万美元,但2年就收回了改造成本。”


sc41.jpg

记者手记


有机化学,玩一辈子也不厌倦


坐在叶伟平旁边,侃侃而谈,似乎云淡风轻,但科学家的世界,这个群体设想的未来,其实没有风口,无需光环,不在意敬佩,也不羡慕别人。他们只需要一个环境,专注在自己的领域把事情做到极致。

“绿色制药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极其复杂。其实普普通通一张纸,其背后也蕴藏着绿色技术。”叶伟平举例,早期一个国家的药品标签纸就只印有一种单一语言,同一个产品在不同国家就要印不同语言的标签,但后来发展到一张标签纸可以印多种语言,可能在别的工业场景中,这种生产方式早有应用,但对医药工业而言,这就是一种绿色技术升级。

在谈到企业最擅长的有机小分子催化领域时,叶伟平十分自信。他介绍,在不对称催化方面主要有三个技术方向:生物酶、金属有机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传统的生物酶和金属有机催化是经典路径,而有机小分子催化不仅在近10来年得到了学术研究领域的方法学理论完善,在工业界也广泛应用。

“华先医药是小而美,我们在全国乃至全球较早开展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产业化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技术实力领先,也拥有数量庞大的小分子催化剂库,欧美多个创新药企业的小分子催化剂产品都是我们独家供应,这是我们最具特色和十分自豪的一点。”

当记者问及为何对有机小分子催化情有独钟时,叶伟平笑道:“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就是以有机小分子催化为课题,现在还在坚持实践,玩了一辈子,特别有意思!”(张蓝飞)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