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王锦刚:被做药“耽误”的投资达人

发布时间:2018-12-25 14:03:25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QQ图片20181225140209.jpg


前些天,马云在杭州湖畔给学员分享了一个故事:暴风雪来临前,父亲让家里的三个孩子外出把牛牵回来。老大出门时披了棉袄,老二出门时带了雨伞,老三什么都没带就跑出去了。结果,穿棉袄的人觉得自己能御寒,半路被冻死;带雨伞的人觉得有东西遮挡,也被冻死了;只有什么都没带的老三在山洞里躲避一夜而幸存,顺利把牛牵了回来。

这是马云给学员发出“冬天来了”的信号,正如眼下的全球医药产业,结构大调整,价值链重塑,转型中的医药产业似乎也已“入冬”,但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锦刚有另一番解读,“粗放的发展模式遇寒冬,新时代,制度创新注入澎湃动力,应该说医药行业乍暖携寒意。”

他对未来充满信心。12月初,他们投资的用于急性荨麻疹的505(b)(2)药物成功向FDA递交NDA。“过去药企并不太重视制剂开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实施是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从研发到真正成药的最后衔接点,制剂开发正是我国最为欠缺、市场最需要的环节,现在越来越受重视了。”王锦刚如是说。

机会再次降临,“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专注。”寒冬之下正是高端制剂回春的前提。在外部环境剧变的2018年,“良币驱劣币”的正能量不断蓄势,科信必成依旧拥有着同行无法模仿的壁垒。他们提出“双百计划”:100个品种、100亿元价值。这个计划通过系列高端制剂、中美双报品种来实现,但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速度,能做出高端首仿制剂就是竞争力。


专注、专一、专业


自主研发、只做口服固体制剂,这是科信必成给外界的印象。

“制剂开发这个领域很窄,我们创业团队都是工业背景出身,后起步、高起点的成药末端是团队的选择。”王锦刚这样解释道,制剂开发属于高质量、高技术壁垒、高附加值的研发,起步很难,但实施一致性评价后,这个领域又火了起来,他们力求依靠专注达到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水平。

方向很明确,但创业同样也面临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制剂开发是综合性应用学科,包含原辅料种类、化合物质量、工艺设备及GMP生产条件等环节的全面提升。难就难在技术层面。制剂创新虽是热点,但大部分企业积累较少;其次原辅料获取难,即便得到,质量也不高;三是原研药获取难,过去只能找朋友几片、几片地带回来。”王锦刚一连说了三个“难”。

不过,他们相信,专注于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就有希望做出成绩。后来的发展也确实验证了他们的判断。落户北京中关村后,他们以专心向国内外药企提供口服药物速缓控释等制剂技术见长。“我们这些年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给药技术上有一些成绩,如儿童无水吞服掩味颗粒技术等高端制剂实现了产业化,国家药典至今还没有这种剂型,它解决了孩子因药物味道而带来的顺应性差、不能按临床需求服药的问题。还有微片技术,按公斤体重精准给药,其临床价值巨大。”王锦刚介绍道。

这些年,他们建立可达到FDA、EMA药物制剂标准的化药速缓控释口服固体制剂技术平台。同时加大与跨国药企的合作,将先进的创新理念和制剂技术引进并创新,打造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制剂技术平台。目前,拥有13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产业化的控缓释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包括渗透泵控释片给药系统技术、群控释放渗透泵控释片技术、醋酸纤维素水分散体微囊包合技术等,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1项,获专利授权84项。

15年只做一件事,这绝对算得上是长线投资。不少药物开发都卡在了最后的制剂技术上,非常可惜。而他专注于此,不为杂音所惑,不为噪音所扰,专心做制剂开发就是其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好方式。


一手托起高仿药,一手玩转全球新


他身边的朋友评价他,“有点闷,但韧性足,眼光准”。2003年,32岁的东北汉子王锦刚发现,原有的平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索性放弃了黑龙江一家药厂高管的职位,与几个朋友凑钱创办科信必成。

那时,资金就是他们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账面最少时只有十几万元,多亏朋友慷慨解囊才度过难关。为了生计,创业初期他们也兼做化学药、中药的生产销售积累经验,直到2005年完成过渡,专注制剂技术研发。

他们第一个产品是在地下室诞生的。不同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科信必成专注技术“从玻璃瓶到工厂”的转化,目前少有同类竞争者,但前期走得很艰难,他们第一个合作方就是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厂。“制剂就是把原料药做成药品,好比把面粉变成馒头的过程。”王锦刚放下手中的茶,顺手点了一支烟,烟圈慢慢变大,这么一个贴切的比喻仍然能看出东北人的那种特有的风趣。

后来,受华海药业委托,按欧盟标准完成的盐酸多奈哌齐薄膜衣片的制剂技术研究顺利获准进入欧美市场,成为当时中国药品国际化的开创性案例。但风险无处不在,如果对技术的选择和判断不精确,卖不出去的技术就是库存风险。很多人建议他做生产,但除中试工厂外,他并无其他打算。王锦刚笑称,自己更适合做长跑运动员。

如果说,他是高端制剂开发的幕后推手,或许,没人愿意把王锦刚与原创新药研发联系在一起。可他偏偏三句不离“创新药”,言语间,有故事。

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科信美德以20亿美元的估值名列其中。“这是我投资的创新型公司,专做全球新原创新药。”王锦刚手指夹着烟,笑眯眯地说。

故事是这样的,2012年在上海虹桥火车站的一间咖啡厅里,王锦刚与初次见面的朋友短短20多分钟的聊天,一拍即合,当场达成投资意向。

与他在咖啡厅邂逅的人是严海博士。2011年在安进工作了18年的严海选择买断REMD-477的糖尿病原研药研究成果。严海和当时的团队带着成果创办了科信美德的前身瑞美德生物制药公司。当时,严海的公司新药研发正在关键时期,越到后期投入越大,王锦刚闪电式参股瑞美德。

攻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一直是世界医学界的一大难题。G蛋白偶联受体抗体药物共性技术平台是科信美德的核心技术,简单概括就是生产胰岛素的升级代替品,而REMD-477项目是全球首个针对胰高血糖素受体的抗体药物。原本被冷落的理论假说,2017年在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尽管该项目研发推进、临床试验皆比较顺利,但它诞生的过程可谓历尽波折,异常艰难。

当时,九芝堂的李振国听说后很感兴趣,立刻组织国内知名专家论证严海的糖尿病原研药是否可行,最终专家认为这项投资风险过高,但这三个志同道合的男人惺惺相惜,决心死也要死在创新的路上,李振国拍板加入。

为了新药能在中美两地同步上市,他们在北京成立科信美德。目前,REMD-477项目已完成Ⅱ期临床试验。王锦刚调侃道:“原先我不接触投资者,因为投资人开口就谈创新药,似乎聊仿药就out。就连去部委开会,做新药的人坐前面,做仿药的人坐后面,现在我可以随便坐。”挺起腰杆,王锦刚说,看项目,核心在目标一致,通俗说就是“做一样的梦”。


“洋土结合”搭建高水平研究团队


机会来了!近3年,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环境优化,实施MAH,加入ICH等系列药审改革,制度上与国际接轨,给医药行业带来深远影响。国家除重视原创新药外,改剂型、改规格、增加适应症的改良型新药也是创新热点,特别是已有化合物的改良,为满足临床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此,王锦刚有自己的逻辑与哲学。他不认同“仿制药已没落”的说法。

“当前,一致性评价对产业升级起到了历史性决定作用,它让行业看到了国内外制剂的质量及管理体系的差距。坦率讲,制剂开发就是对药品生命周期的管理。现在的问题是,创新与需求结合得不够。国内缺乏研究型医院和医生,国外的医生一半时间在临床,一半在实验室。而现在国内谈制剂创新多是指工程化部分,但真正创新原点在临床。没有机制,医生就缺乏内驱动。”王锦刚说,“我国70%~80%是改良型新药,属于创新橄榄球的中间部分,如我们一款抗过敏的改良型新药在美注册,产品卖给大药厂后,价值超过4亿美元。可见,高端制剂挖潜大有可为。但这需要理念的更新,研发、管理水平每个环节都在倒逼,这个过程没有弯道超车,根本还是要靠一步一个脚印。”

科研院所的技术往往缺少工业化能力而难以转化。科信必成是国内505(b)(2)品种开发最多的企业,得益于政策红利。而制剂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他们也同样紧缺。“我们的策略是‘引进+自我培养’相结合。通过加强与高层次研究型医生的合作,引进国际领先的药学专家,站在全球角度设计制剂,搭建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王锦刚自嘲,用国外高层次专家带本土中层技术人员,是“土洋结合”的打法,可有效节约用人成本。

目前,全球都缺这类人才。他建议,国家层面应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如国家“千人计划”里有很多创新型“千人”,却无一个制剂类“千人”,原因是制剂开发属于应用技术,很难发表高质量的文章。“对人才的投资才是未来的利润牛。”王锦刚坦言,限制他们发展的核心就是高端人才的短缺。


“转让+分成”因实力而变


创业初期,他们只是做一些跑腿的事,帮着做审批服务等,直到在一次推介会上结识华海药业,因治疗糖尿病缓释药项目而建立起真正的合作关系,他开始穿梭在各种医药推介会。“过去研发服务都是一次性转让,药厂很强势,能买你的服务就不错了。相比很多制药企业一个药数亿元的销售额,科信必成拿到的几百万元制剂技术转让费显得很可怜。”王锦刚说。

采访中,他对原单位很是感激,从企业到机关,从机关到企业,从员工到管理者,经历了很多。初期以小步慢走的步调前进,因直接将技术从实验室进行产业化,也经历了很多无畏的失败,让王锦刚反思中试的重要性。时代在进步,尤其是一致性评价全面开展后,高端制剂逐渐得到应有的尊重。

可困扰他的是,研发充满着不确定性,企业如何保障持续获利?“转让+分成”是他一直梦想却不敢跟企业开口的,但现在科信必成的实力让理想变成了现实。与仁和药业的合作,开启了他们新的商业模式。

2012年,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时任仁和副总的杨文龙,向他游说速缓控释技术,经过半年的沟通,合作终于拍板,为仁和开发抗感冒、抗心脑血管疾病的缓控释制剂。那天,杨文龙很忙,他在办公室从晚上8点等到12点,但两人相见甚欢,谈到凌晨3点。杨文龙说:“可以干,我们给分成,但产品不能再卖给别人。”回家路上,王锦刚有种莫名的亢奋,和药企分成是他考虑多年而没有实现的事。

后来与翰宇药业合作,一口气合作21个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技术转让,他们按销售额6%参与分成至2026年。“从被人选到选人家好难。”说到这,他又点了一支烟。

熟悉他的朋友称:“锦刚大哥是一个很敏锐的人,看得准,投得早。”做药的人多少有些情怀,希望能做出高质量的药来被社会认可,现在越来越多有志向的企业和他们一起走在路上。


做中国的“阿尔扎”:做得少但附加值高


2019年,科信必成步入第四个“五年计划”,王锦刚的“双百计划”里对资本也有期待。他是技术输出者,更是资源整合者。科创板启动后,他说,引进资本是必不可少的,但上市只是阶段性目标。企业不是只有在自己手里才算成功,关键是研发出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药品,新型制剂先驱美国阿尔扎公司是他心中国际对标的企业,企业规模不大,但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强,虽被强生收购,但阿尔扎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

王锦刚创办了很多科信系的公司,在采访时,他最后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创业者是应该让企业在资本市场慢慢成长,让市场给予一个更高、更长远的估值,还是在一级市场尽早兑现一个很高的期待?“投资就是投人。资本可以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讲,‘双百计划’的核心在速度,而决定速度的关键则是人,为建好更多的固体制剂技术平台,科信必成已拿出10%的股权分给员工,建立合伙人制度。”王锦刚透露。


记者手记


除了专注还是专注


采访中,他不太喜欢讲过去,更愿意往前看。他说,他始终保持着创业时的状态,一年多半的时间在出差或在出差的路上。完成这次采访,不是在他的大本营北京,而是乘着他出差广州的空隙进行的。

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他刚从美国回来,又马不停蹄地飞到广州,在酒店接受采访时旁边带着行李箱。采访聊得正嗨时,电话响了,“抱歉,这个电话得接。”孩子还小的王锦刚笑得很甜,“太太来电,不敢不接。”他跟记者开玩笑地说,太太是在关心他几点能回家。采访结束后,他拎着行李直奔机场。和科信必成一样,他一直在路上,足见其工作强度和忙碌程度。

有人说,科信必成坐在了喷发前的火山口。药品行业受政策影响大,目前触及的深层次改革,如MAH就是顶层设计的顶层,是所有权制度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创新。王锦刚说,科信必成奠定江湖地位,除了专注,还是专注。

与创业初期比较,他依然激情满满,只是处事愈发沉稳。天南海北,他略显疲惫,但“专注”“人才”是他反复提及的字眼。俗话说,在黑暗里,往往就是那束光才能让人们不断突破自己。制度创新,让高品质成为主流价值观,时代创造机遇,技术成就辉煌。(马飞)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