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破解生物药原料 成本之困

发布时间:2018-12-24 16:18:28作者:本报记者 贾岩 发自北京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9年1月1日起,MAH直报制度正式实施,持有人将全面履行直接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主体责任。国内启动MAH试点以来,促使了我国药品注册制度由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的“捆绑制”向分离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转型,这一政策的调整彻底推动了中国CMO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生物医药产能的提升。

与此同时,上游技术的快速发展,却为下游分离纯化以及制剂工艺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诸多创新型药企既为上游培养工艺取得惊人的密度和表达量所欢欣鼓舞,同时又为下游生物工艺开发的高难度而烦忧。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内涌现的创新型药企来说,越来越多的创新生物工艺技术被引入到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CMO产业的快速发展,细胞培养规模化、培养密度和表达量的快速提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很多生物制药生产相关的企业通过CMO的方式,MAH进入中国生物药的生产环节,在药品商业化阶段,高品质的生产技术和培养基对于创新生物药极其重要。


提升效率节省成本


在生物制药过程中,在大量的投资完成研发之后,生物制药的生产依然面临着较高的成本,在生物制药上游,培养基是极为重要的原料,如果没有价格合理、适合的培养基,面对价格竞争,本土的创新成果就很难在商业价值上兑现。

“很多创新型药企在药物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过程当中,希望提升效率从而做到节省成本,带来价值。我们希望通过定制化开发,提升客户开发单位化的产量,那么他会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多的产品,这对降低成本有帮助。”默克近日宣布其SAFCR上游技术研发中心在上海正式启用,其相关负责人韩向宗指出。


原料品质影响产品质量


国家药监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有超过270个分子处于IND及后续临床试验/商业阶段。2018年批准的本地单克隆抗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前三个季度,已有超过75种本地开发的单克隆抗体获得临床试验批准(超过2016/2017年批准的临床试验抗体总数)。

与此同时,本土单克隆抗体公司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单克隆抗体分子在整个研发队伍中的比例也在增加,接近40%。新的单克隆抗体项目如ADC和双特异性抗体项目不断涌现。到2019年,中国将会有几个重要的本土生物仿制药/生物相似药物上市。

有预测显示,本地单克隆抗体在国内单克隆抗体市场的销量将从2017年的17%增加到2022年的48%。

记者了解到,在生物制药领域,尤其是大分子量的单克隆抗体方面,原料的品质对产品质量影响会非常大,如果没有质量稳定的培养基,就无法保持高质量。当前,很多创新型药企都有全球化的目标,当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或欧盟市场进行申报的时候,中国生物药提供的原料标准也可以满足这些法规市场的质量需求,这也有益于国内企业的全球市场拓展。

业内人士透露:“现在中国双报的企业并不多,很多药企使用的细胞株追溯性不强,来源不清晰。”

韩向宗表示:“未来,中国逐渐加强监管,药企使用的细胞株必须可追溯,并有非常完整的历史文件。现在,国内很多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关键在于细胞株不清晰。如果企业希望走中美双报的方案,那么也必须有来源非常清晰的、被全球认可的细胞株,才能进入全球市场。”


一次性技术助力创新


传统生物制药生产工艺采用的生产设备是不锈钢材料,不仅设备的生产、安装所用时间较长,也为制药企业带来清洗、灭菌和消毒的繁重工作,还存在交叉污染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一次性产品性能越来越完善,帮助制药企业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这是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药明生物首席技术官, 高级副总裁周伟昌表示:“近些年,抗体、生物制药等药物生产的表达量不断提高,现在2000升生产规模的表达量相当于过去10000升生产规模的量,一次性技术刚好满足生物制药企业当前需求。”

在中国医药界,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罕见病等医药界热门议题,决定了人类健康市场对生物药品种需求越来越多,一次性技术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如同勃林格殷格翰,已经成为我国首批开展CMO的试点跨国药企之一。其中国生物制药基地也成为跨国药企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生物制药基地,一次性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是勃林格殷格翰在中国发展的重点。

“一次性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贯穿于上下游。生物制药企业使用一次性系统的趋势是不可逆的,生物制药行业不会再回到不锈钢的年代。高生产力、高生产速度、低成本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市场对药品生产规模的不同要求,驱动着一次性技术快速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对毫克级别药品生产量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此类小规模生产,一次性技术的优势凸显,大大节约制药企业生产成本。由此,一次性技术带来的利益不可忽视。”一位工艺分析专家表示。

在他看来,“很多企业关注生物制剂的开发,他们可能忽略原材料、培养基等方面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将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举个例子,同样的细胞株,客户现在的表达量只有2克,如果用了更有效的、品质更好的培养基,它的表达量是6克。”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