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寒冬凌冽, 近半普药企业或淘汰出局!

发布时间:2018-12-11 14:12:47作者:本报记者 刘卉来源:医药经济报

与手握重磅新药的大型制药企业相比,越来越多的仿制药企业陷入了低增长、低利润、低效率的发展“泥潭”。与此同时,国内许多普药品种的工艺、原料和人力等成本急剧上升,许多仿制药企压力凸显。伴随国内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进入冲刺阶段,普药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强者恒强”的现象将会愈加明显。

“从市场因素看,原材料价格上升是增加普药成本的主要因素。从政策因素看,一方面员工薪资受各地平均工资上涨影响,人力资源成本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产品降价、限价、限注等因素造成产品的利润空间及销量大幅萎缩,再就是化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的高成本,将80%的普药企业挡在门外。从规范因素看,受飞检等因素影响,生产企业纷纷强化了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标准,规范之下同样是成本增加的又一因素。”采访中,医药行业资深专家王旭华对记者分析说,“综合以上三种因素,预测未来三年将会最少有50%的普药企业淘汰出局。”

药企面临多重挑战?

中国仿制药市场过去十年间发展迅猛。据国信证券估算,目前国内仿制药规模近5000亿元,有近5000家药企,已有的药品批准文号总数高达18.9万个,仿制药在处方量中占比达95%。然而大量国产仿制药往往被贴上一些标签,如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产品易于上市、价格低廉等,行业毛利率不到10%,远低于国际平均40%~50%的水平。业内人士预计,按照一致性评价的标准,目前国内获得文号的药品,将有一半以上都达不到要求。随着市场门槛提高,大批药品批文将退出市场。

一致性评价时间大限即将到来,从各地的发文看,未通过品种已被多地暂停采购。央康科技首席科学官罗青波分析:“一致性评价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量普药品种将逐步消失,大量中小普药企业随之倒闭。大型企业竞争力凸显,进入强者恒强的局面。存活的普药价格将上涨。”

王旭华告诉记者,根据目前市场不完全统计,做一个产品的一致性评价所投入的费用在600万至1000万元不等。“这么高的费用投入对于年经营利润在2000万元的普药企业来说是望洋兴叹。而目前有2000万年经营利润的普药企业需要最少实现3亿~4亿的销售规模,而如此销售规模的普药企业及低于3亿元规模的普药企业占整个生产企业的80%。”

据他了解,安微某制药企业拥有近100个普药品种,在产在销近50个品种,其普药年销售规模2亿元,该公司大胆投入了3个品种的一致性评价,占总普药品种的3%。投入一致性评价的一个产品成本收回周期最少需要3年甚至更多,这是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的最根本原因。在此环节,势必将80%的普药企业和85%~90%的普药品种倒逼出局,未来普药企业转型或倒闭是迟早的事。

然而,除了一致性评价外,对于普药生产企业,即便通过品种拿到了“入场券”,还受竞争对手众多的市场竞争影响,不但有降价压力带来盈利空间的压缩,更面临局部市场的生死决择。

例如,带量采购在各省市的相继落地,大多数品种在药价上可能很难获得以前那样宽松的空间,这导致药企必须在药价上做出实质性让步才能去获取更大的体量。

业内分析认为,即使不想“以价换量”,药企也必须接受医保支付价的下降结果,不降价的药品只能固守极为狭窄的自费和商保用户,这对于普药来说是很难承受的压力。一方面会促使药企积极进入“以价换量”谈判,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部分药企退出市场,同样达到了市场洗牌的结果。“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普药会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不赚钱,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普药。”一位行业人士对媒体表示。

对于药企而言,将来销售业绩提升可能会更加艰难。有分析认为,受困于国家政策因素,在一致性评价、医保新目录执行、药占比考核、中药注射液与辅助用药受限、按病种付费、医院药品零差率、医联体统一采购、医药代表备案制等诸多规则与政策的驱动下,增量更难,部分产品淘汰出局会成为必然和常态。

核心竞争力在哪?

我国医药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在经历了缺医少药、外企引进、内资借鉴、群雄争霸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表现在常规药供过于求、创新不足、仿制过多的阶段,由不同产品去满足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变成了严重同质化产品彼此替代竞争的厮杀局面。对于医药企业而言,都需要思考如何调整策略去适应这种变化。

对于药企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位企业人士强调,“主要是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如果能开发出独家品种,还能维持原先的高毛利的业务模式。而如果要在仿制药上持续发力,最关键的是能控制成本,即使没能进入医保带量采购,也能在现有的维持高昂销售费用的模式下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营销总经理表示,“接下来,中国制药企业一定会重新洗牌,作为制药企业,其产品必须具备这样的特点,即普药要具有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在众多同质化中通过竞争与内部管理做到质优价廉,可以为临床提供差异化治疗需求。”

在他看来,“让医生知道产品的疗效与安全性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符合医疗规范化要求的方式去满足患者、医生的需求,是制药行业存在的价值。”

而具体到成本方面,一位行业研究人士撰文指出,“成本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制药企业在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策略上都必须做出调整。首先在研发上,即使注册下来新药,也未必有能力推广,所以要求企业在研发投入及立项评估上要特别慎重。当然,控制了低水平仿制药的申报,有利于真正意义上新药的出现。在生产方面,随着药品委托加工政策的放开,中国会出现若干个药品加工基地,大批产能利用率低、质量控制水平差的生产线会停产,大型企业会通过向上游整合,将制剂、原料整合成产业链,以控制份额和成本。在市场营销方面,则会出现向下游整合的趋势,企业必须尽量绕开中间环节直达终端,甚至直达患者,以减小渠道成本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的竞争。”该人士提醒,“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在管理中很重视人、财、物等显性成本,却常忽略时间、机会、风险等隐性成本;在渠道成本上,只重视人力、配送费及促销费等显性成本,忽略货款风险,因产品覆盖面不全造成销售损失,以及价格体系混乱而流失的巨大利润等隐性成本;在品牌建设上,只注意到广告、产品推广会等显性成本,而忽略产品定位偏差、时机错过等隐性成本。可以说,一个医药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已经不仅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而是决定着企业能否生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