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专家研判行业趋势:长期积极、短期曲折

发布时间:2018-12-06 17:54:07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强者思维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进攻的而不是防守的,面对艰巨的市场挑战,抱怨和指责没有任何意义,唯有秉承产业初心,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正因如此,全行业虽有平稳向好的市场预期,但透露出的趋势判断无疑是长期积极、短期曲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学恭:

“仿制药利润空间将大幅压缩”

中国药品价格体系呈现较多层次,原研和仿制之间的价格梯度拉得太大,仿制药在全新的采购政策模式下,最终出现的结果一定是“原研替代”,所以长期来看,药品价格不仅要降低,而且还会把价格梯度挤得更扁平,这对于仿制药企业的成本考验很大。

以“4+7”带量采购为例,带量采购在过去肯定是实现不了的,过去说是省级招标采购,但实际上变成了准入门槛,只是设定了一些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或者通过这些条件评选出来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采购备选供应商,然后直到品种进入医院这一步,企业还要再和医院谈,与医院谈其实也是谈价格,不谈采购量,就是所谓的“二次议价”。

由于不是唯一供应商,医院想采多少,想采谁的,背后变成了医院的另外一种行为,所以一直以来招标采购对企业而言是很被动的,这是一个准入门槛,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招采行为。

那么,现在全新的招采规则明确规定采购量,可以预见,在采购量之内,想要完成临床用量并不是一个多么艰巨的问题,因为有医保总额预付额度卡在这里,从上海带量采购品种可以看出,当医院真的用到了带量采购的用量后,采购量之外的临床用药想指望自然销售上量真的很困难。很显然,医生、医院本质上更愿意用非带量采购的药品,毕竟降价过多的低价药品,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临床用药也缺乏积极性,产品自然没有竞争力。

国内产业快速升级转型,推动新一轮集采,医保部门有没有考虑到上一轮招采连续性,可能有些省份的合同契约还没有完成。此外,企业开展一致性评价成本很高,步伐较快的企业高品质产品率先受到降价政策影响,这的确考验企业决心,毕竟国内本土企业大多依靠仿制药,如果仿制药生存空间挤压得过窄,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

“依靠低价策略的不合规企业将淘汰”

深化医药改革一直在路上,药品“零加成”、GPO集团采购等政策对传统医药工业、商业、零售全产业链都会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催生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过去五年,中国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很大,比如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大力促进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广药集团也是制度改革的受益者,2017年销售收入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在研1.1类创新药达到13个。

目前,医药产业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节点,政府正在推动全面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使得许多长期依靠低价策略赖以生存的不合规企业陆续被淘汰。企业必须抓住时机,以投入求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将逐渐进入真正的“良币驱逐劣币”新时代。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构建一流的科技创新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一”:一流的平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同时要对标国际标准。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毅:

“医保控费将挤压终端市场”

“医保控费”“个人账户监管”“处方外流”是影响医药工业和零售的三个主要问题,而且相互关联,不可割裂。

国家医保局如今已正式成立,该机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医保控费,如何控费将对工业和零售带来巨大的产业链影响。控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账户控费,另一部分是统筹账户控费,理论上应该先控统筹账户,因为这一部分费用本质上是国家的钱,而个人账户的产权实际是归属患者的个人资产。

如果先控统筹账户,势必会对第一终端院内市场形成挤压,从而加速处方外流,对零售业态而言将是利好;如果先控个人账户,或者个人账户控费的速度和幅度大于统筹账户控费,这对于院外零售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利空。

处方外流还没有真正全面形成,院外药店使用医保统筹账户医保费用也还没有能够落地,如果现在就把零售药店总销售金额占比35%~40%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先控制了,这对于产业链下游终端会带来直接冲击。

另外,还需要重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整个工业、商业、零售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以及国内外产业经济环境,资本、证券、投资市场都直接关系到产业兼并整合趋势,需要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

国药控股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

“院内渠道须面对新形势思考新策略”

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是品种进入院内市场的重要门槛。对于药品采购降价,需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降价显然有利于减轻老百姓负担;另一方面,降价应该建立在用量能保证足额供应,质量批批都能保证的基础之上。此外,对于分质量层次的药物,在议价时需要给企业留一个发展空间,以鼓励优质企业。

目前,国家医保局牵头的“4+7”带量采购正式落地,很可能的结果就是最终中标品种是国产仿制药,因为只有国产仿制药才可能把价格降下来,进口药、原研品牌药的价格绝不可能降到同等程度。

带量采购是新事物也是老事物,但过去要么只带量不采购,要么就是招采不合一,现在由医保局牵头开展,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先提出来,质量层次方面仿制药和原研药就没有区别了,都在同一个质量层次,这对于原研药企一定会造成极大冲击。

不过,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企业也不能过于乐观。如果仿制药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后先提价再议价,价格影响尚可接受,毕竟完成评价也需要投入成本,但如果依然按照此前各省招采价格再议价,那等于进一步拉低了产品中标价。

此外,限于“一品两规”,医疗机构仍可在完成带量采购使用量前提下,采购和使用其它企业的品种,那么对于原研品种,或其它仿制药品种,即使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三年之内注册证到期之前也不能禁止其销售,所以实际上其它品种也可以进入院内渠道,关键看企业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