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全球化巨浪 本土药企开启新竞备

发布时间:2018-12-06 14:38:12作者:杜臣来源:医药经济报

此前,首届进博会在上海举行,据悉,有172个国家、地区或国际组织组织了36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作为七大展区之一的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产品也在会上亮相。有报道称,医药健康展区汇集了300多家参展企业,包括罗氏、阿斯利康、强生、赛诺菲、拜耳、飞利浦、美敦力、诺和诺德、赛默飞世尔等全球医药行业巨头,展示众多前沿高新科技产品。

笔者由此联想到的是,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在政策上正面临两种发展趋势性动力:一是中国已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二是近年来医药新政正推动产业向高品质药、规范化进军。而要解决创新、高品质药和规范化三个难题,闭门造车不是办法,必须敞开胸怀,与全球合作,进博会就是很好的平台。

进入21世纪近20年来,率先崛起的部分医药企业经常跑遍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医药健康会议,寻找新产品、新技术、新商机,如同大海捞针般的漫漫旅程。有了进博会类似平台,中国医药健康企业了解世界的便利通道又多了一个,类似展会带来的价值非常值得挖掘。

一是体现了中国开放市场的决心和作为,向全球传递了积极可靠的信号。二是参展的各国药企有备而来,洽谈和合作沟通很方便。三是数百家顶尖企业及其产品同台亮相,有利于本土企业比较和选择。四是展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全球医药健康产品的趋势和水平,有利于中国药企磨炼全球视野。五是全球顶尖药企和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对本土药企的创新思路有很大推动。

医药企业最大的期待是看到一些划时代的产品展示。罗氏、诺和诺德、诺华、武田等,都在其展览中提及即将在中国上市或正处于研发阶段的创新型产品,在此不赘述。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积累特别是新医改的推动、中国成功加入ICH等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件,使得中国医药产业对全球医药企业的吸引力从单纯的劳动力成本低廉转向颇具吸引力的专业人才、富有吸引力的市场、规范和便捷的审评审批,中国不再是全球医药产业链中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端市场,几乎所有在华有研发职能的跨国药企都在调整更为积极的中国投资策略。面对这样新的机遇,本土药企还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笔者从进博会开展几天来参观医药产品展区的人数和现场情况看,可以用高潮迭起来形容,但如果参照数千家制药工业企业、数百家医药研发和创新企业基数,主动参观、考察和洽谈的药企仍然不够。全球医药科技巨头齐聚国门口,是了解世界医药产业最新成果难得的机遇。

其次,虽然进博会有中国医保商会等行业协会主动协调与组织,为参展企业提供展会后期配套服务,针对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充分利用医保商会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市场拓展、实地考察、合作伙伴对接、产品注册与认证、线上线下长期展示等增值服务。但一些药企准备不足,事前联系和分析不够,当全球顶级医疗医药巨头出现在展台时,很多本土药企并没有做好准备。首届展会已经开了好头,建议中国医药行业相关企业利用每年一届的展会契机,继续推进以下工作:

按照产业规律和全球趋势调整药企战略,“走老路到不了新目的地。”走创新、差异化、聚焦、国际化的道路,不做规模的奴隶。从现在开始,为下一次展会做好准备,与意向厂家提前沟通、联系和洽谈。并建议主办单位将线下有限时间的展会与网上无时间限制的展会结合起来,为世界接通持续的联系渠道。本土药企不仅要引进和学习跨国药企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还应学习先进企业如何创造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的方法、途径。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是个别国家可以左右。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已经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为主转变为依靠创新人才、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有效率的市场。技术进步特别是跨领域技术的进步将成为未来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本土药企必须及早做好新一轮竞备。

(本文作者系北京时代方略首席咨询顾问)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