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留给格列汀的时间不多了

发布时间:2018-12-04 16:33:35作者:吴晞来源:医药经济报

留给格列汀的时间不多了


看到标题,可能很多人会驳斥笔者,会列举一堆咨询调研公司数据或药企销售数据,证明各大格列汀类药品已经在中国糖尿病市场销量逐年递增,并且专业人士一致看好。

格列汀类药物对糖尿病究竟有啥用?格列汀类药物的标准命名应该是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英文简称为DPP-4抑制剂。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肠道激素分泌问题,GLP-1和GIP作用不足,使用DPP-4抑制剂可以相对延长这两种激素的作用,部分改变2型糖尿病出现的此类激素问题。

国外销售大火

从销售数据来看,格列汀类药物在国外销量上涨很快,多年前已经跃居糖尿病口服药物销量榜首。无论是从格列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还是从后续公布的一系列临床试验数据来看,格列汀类药物确实“完美”。

一方面既能够作用于传统降糖药物作用不到的肠促胰素系统,另一方面作用机制显示,该类药物不会存在如格列酮类药物那样的“心血管风险”。更何况近几年连续公布的各大临床试验中心围绕格列汀类药物心血管风险的研究如SAVOR-TIMI 53研究、TECOS研究、EXAMINE研究都一致显示:无论是沙格列汀,还是西格列汀或阿格列汀,都不会进一步加重或恶化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当然,维格列汀和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还在随访中,尚未公布结果,但从前序研究和作用机制来看,极可能得到“心血管风险中性”的结果。

如此看来,格列汀类药物似乎汇集了各种推动市场销量的优势:一天一次口服,依从性最高,低血糖风险明显低于传统磺脲类药物,安全,不增加体重,心血管风险为中性结果。

在国外这样保险支付占绝对优势话语权,且患者管理多数依托全科医生的医疗环境下,笔者竟然想不出不用格列汀的理由。

中国遭遇冷场

但是中国市场极具特色,很多情况下,药物销量和国外并不一样,甚至相反,阿卡波糖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的糖尿病市场很特殊:教育程度极差,并且专科医生占有绝对话语权,支付方基本社保占绝对多数。

教育程度差意味着绝大多数医生和患者都盯着“血糖”一个简单指标,“能降糖,能快速降糖就是好药”成为一贯共识。专科医生占有绝对话语权,意味着对低血糖的恐惧没有国外医生那么强烈,糖尿病专科大夫各显神通,采用各种手段将低血糖风险控制到最低。社保支付的单一通道导致不进入医保目录,药物销量永远只能徘徊在社会底层。

目前,中国市场存在的5大格列汀药物统统是外企原研药,有人指出,现在格列汀销量不行,那是因为自费关系,一天10元的药物治疗费用让很多患者止步于此。但是,笔者认为,这也不意味着,格列汀能像文迪雅那样进入医保,销量就能一飞冲天。理由有二: 一是文迪雅在自费阶段已经在医生中树立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文迪雅=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牢固观念,医生、患者早就盼着文迪雅进医保。但格列汀呢?大家都在众口一词地强调“强效安全”,笔者只想问问:强效比得过胰岛素磺脲类吗?安全比得过糖苷酶抑制剂吗?

二是各公司在积极配合梳理市场观念推动销量的时候,忘了人类的本性——追求“控制感”。为啥很多医生喜欢推荐格列奈?指导患者早餐前吃两粒、中餐前吃一粒、晚餐前吃一粒半,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控制感。

格列汀面对所有患者基本采用相同剂量,而且降糖平缓,绝大多数患者连续服用2~4周后才能看到血糖下降。在血糖仪普及的今天,患者吃两三天药就会自测血糖,看看有没有效果,更何况自费药往往给人一种“疗效强而快”的印象,一测血糖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无效”的坏口碑就会在医患中迅速播散,公司得召开多少场城市会、巡讲会纠正观念呢?

基于以上两大理由,笔者并不看好格列汀进入医保后的销量增长,何况还有一大批国产格列汀等着在医保公布后上市呢,留给格列汀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