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创新专利保护模式护航 高端国产器械按下快进键

发布时间:2018-12-04 15:56:30作者:本报记者 裘炯华来源:医药经济报

创新专利保护模式护航 高端国产器械按下快进键


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医疗器械产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得到重点支持。今年初,由原CFDA和国家科技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促进食品药品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要瞄准医疗器械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基地,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进行系统部署。

近日,在中国肿瘤微创科技研发与应用专家研讨会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范晓东表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进入第二个迅猛发展期。在政策支持、技术引领下,高端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将按下快捷键,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将对国际大品牌在全球范围发起更强有力的挑战。”

与会专家也表示,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到当下,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必须提上日程。在重视专利数量的同时,更要重视专利的质量和转化。

聚焦高价值知识产权开发

范晓东向记者介绍,今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知识产权重点支持产业目录(2018年本)》,确定了10个重点产业,细化为62项细分领域,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和亟需知识产权支持的重点产业。其中,高端医疗器械是健康产业的一个重点细分领域。可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领域知识产权和专利研发、转化和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宋河发表示:“我国是知识产权大国,但是不是强国。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2011年就是世界第一,2017年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等于美国+日本+欧盟+韩国,我们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占全球95%,外观设计占全球42%,商标占全球1/3,看数字很厉害,但我们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

近年来,政府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国际化政策方面高度重视。随着科技不断快速发展,在医疗器械领域不断融合和创新过程中,一方面行业内存在大量简单复制仿制侵权现象,另一方面又面临全球范围的竞争和贸易纷争。“在快速增长的专利数量背后,专利的质量却被忽略,高价值专利还不多。更重要的一点是,绝大多数专利停留在概念里,并未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专利转化率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宋河发表示。

宋河发同时指出,当下国产医疗器械企业要走向全球、走向高端发展道路,不仅要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更需提高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工作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全球化布局。

重视“第一发明人”

作为企业代表,上海逸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聂红林向记者表示,医疗器械创新有别于其他领域。

对此,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表示:“在医疗器械创新领域,要发挥医生这个非常关键的生产力的作用,因为医生既了解患者的需求,又熟悉医疗技术,也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枢纽。很多医生也有技术发明专利,通过他们进行转化也是从根本上创新。”

李志勇进一步解释:“把用户(即医疗机构和医生)和制造商(即生产企业)做一个结合,产学结合促进协调交流,推动产业发展,将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和辅助推广的有效循环。”

于是,尝试将具有创新精神的临床外科专家、来自相关科研院所的科学家、工程专家等都纳入到研发团队当中,调动这些最具创新能力的人员的积极性,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一种提高创新价值和质量的有效解决办法。

记者了解到,这种尝试和示范已经形成一种医疗器械高值创新、专利技术开发和转化的独特的智库模式。

以逸思医疗为例,从创业到现在,通过产学结合促进交流,开展了大量技术创新,积极申报发明专利,并实施了全球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据悉,目前,逸思医疗已累计申请87项专利,申请商标42个。

聂红林表示:“与一些传统的医疗医械大企业仅支付上述医生、科学家、工程师一笔廉价的技术咨询费的做法不同的是,我们在探索的这种‘智库模式’是在产品成功研发后与专家联合申报专利,临床医生作为所有发明人的第一位。在企业有了相应的经济收益之后,也让专家参与分配利润。”

对此,与会专家认为,临床一线升华出来创新智慧,医疗器械企业作为桥梁,再通过材料、机械、电子、软件,或者在声光电相关的领域进行跨学科组合,最终产生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才会出现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成果。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