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国医馆兴起,如何填补中医人才空缺

发布时间:2018-11-29 14:56:34作者:本报记者 郑莹莹来源:医药经济报

从2013年起,我国诊所数量稳步上升。据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诊所数量达到17万家左右。日前中药材天地网发布的2018中药材行业前三季度蓝皮书中分析认为,政策推动中医诊所产业发展,放开诊所审批限制,中医诊所改为备案制,社会资本流入中医诊所,同时政府鼓励人才流动,放开医师的多点执业均使得诊所置办发力。

然而,“中医堂馆的市场增长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投资逐步放缓。尽管格局初步形成,但仍需要找到创新的模式。”当归中医学堂、行知堂创始人李永明认为,中医堂馆最核心的问题在于人才,至今掣肘着中医馆的发展。中医并不缺乏,缺的是“好中医”。

近日在全国品牌医馆“模块化发展”论坛上,不少中医堂馆负责人分享了其对“好中医”的定义,以及“好中医”的培养之道。

模式一:“传帮带”培养青年中医

“医生团队不稳定,这是医馆发展的普遍困境。”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薛钜夫提到,“全国几百家中医馆,就几个老中医挂着名,名老中医的经验如何活用?实际上,青年医生才是医馆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青年中医药尽快学会看病。”

薛钜夫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学医经历,走出杏园金方自己的培养路子,为青年中医解决问题。据薛钜夫介绍,他初入师门的头十年,主要是培养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他跟着师傅通读经典,随师抄方,记笔记,积累师傅的经验,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二个十年,同样是安静且需要耐得下心思的十年。“那十年间,我每年还要带着问题去和老师请教,随师待诊,以此积累自己的口碑患者群。”薛钜夫发现,现在的年轻医生就诊后,就很少去找自己的老师学习。“读书破万卷,还需名师一点。年轻医生需要多和老师交流。”

到了第三个十年,薛钜夫的师父邀请了其他名老中医到自家的中医馆出诊,并对薛钜夫提到,“这些老大夫们都是你的老师,未来你就诊过程中,会面对不同的挑战,而不同的老师面对同一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案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对中医的认知就会更加立体。”

经过三个十年的积淀,薛钜夫意识到“传帮带”这一传统模式的重要性,一个中医馆能够传承下去,除了好的药材,还需要有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我们要搭建中医药人才与中医馆之间的桥梁,可以向中医医馆定期输送优秀青年中医人才,向中医医馆提供人才定向培养名额,同时还可以为青年医生提供再教育学习平台。”

薛钜夫开设了“3+3”的金方弟子实验班和金方弟子班,在实验班这些学生要跟着老师抄处方,学习经典和跟诊,形成问题意识。然后再进入弟子班,经过手把手教学简单门诊、独立应诊,从而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模式二:形成中医专科联盟

但这样培养医生时间太长,如何解决当前找到好的中医,提高中医堂馆的服务成为了重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青年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刘赓提到,可组建中医脾胃专科联盟与医馆合作。

刘赓认为,国医堂馆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才和运营管理问题,医馆的三大要素之一名医是核心,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组成中医优势专科以及优势专科联盟。“中医馆的良性发展,至少需要建立2个或者2个以上的中医优势专科,形成有机联动效应。”

专科联盟和不同的医馆签约,提供技术和人才,医馆可以获得联盟专家的定期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资源,同时还可以衍生亚健康系列产品。

模式三:智慧中医诊所


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医药成为了新的宠儿,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智慧医疗等成为新型中医医疗服务模式。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中医馆的中医诊疗服务。如搜狗智慧中医,在中医医生问诊后,分析患者症状;云中医则预置常用方剂并关联出处方与相关条文;中医一号利用深度学习能力来分析名中医积累的经验信息等。

香雪智慧中医合作伙伴张明川预测,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智慧+中医诊疗过程”将会形成,用于辅助中医进行望闻问切、辨证分型、构思处方以及医生行医过程标准化、临床经验数据化、药物/处方应用科学化等。同时,新型的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还会促进传统中医的技能传承,可以将老中医临床经验具体化、数据化,教学案例数据化、可视化、标准化等。

以香雪智慧中医平台为例,其便是提供中药溯源、医生系统、统计分析、辅助诊断、在线学习、中药代煎、物流派送等服务,并提供开放二次开发接口。

但设计智慧中医平台,目前还是会遇到一些挑战。如从技术上需要有多个系统有机融合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否开发替代机械工作、辅助创造工作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有充分的数据为智慧中医提供数据源的大数据分析;驱动智慧中医发展的中医专家知识是否充分。

明日医疗创始人付常友同样相信,“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医药的模式可以解决中医堂馆中医诊断服务中医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医堂馆可以通过大数据+AI驱动全业务流程,提供个性化辅诊,搭建专家系统。”

但AI这种依据大数据为基础的新技术,在中医堂馆刚刚起步阶段,样本量数据是否足够成为了行业考量的重点,同时,辅诊涉及医疗器械临床审批的问题。目前,尚未有人工智能的辅诊系统通过政府部门的审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医药将如何真正顺利发挥作用,还需要时间观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