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生怎么评价更合理?

发布时间:2018-11-29 12:28:16作者:贺昊(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9月13日本版刊登了《医生职称评定或可换个方式》一文,希望医生们不再受职称评定的约束。尽管职称评定有一些弊端,但不评职称,医生的差异怎么显现?医生的差异需要显现吗?

对于后者,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医生的差异该怎么显现?该由谁、什么样的评价主体来对医生的差异做评价呢?


患者是天然的评价主体


患者是医生服务的客体,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的高低、服务态度的好坏,甚至服务理念是否合乎人情伦理,患者最有发言权。只是受制于患者对医学知识掌握的匮乏,由患者对医生的诊疗水平等事项进行评价似乎有失客观公正。但实际上,这种知识上的缺乏或信息不对称,是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来弥补的。

我国正在培育和推行的全科医生体系以及在一些城市已经开展的家庭医生制度,其作用套用一句俗语,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会因为重复博弈或连续服务而被削弱。患者借助长期服务关系,以及街坊邻里口口相传的口碑,完全可以对为其提供全科服务或家庭医疗服务的医生进行评价。而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又可借助长期服务关系、相对更加专业的医学知识,对与其合作的专科医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链得以存续的物质基础,就是患者需要支付的诊疗费用。这笔费用的长期支付,使得诊疗与评价可以相较小数交易、相机交易更为准确。世界各国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都没有职称,就是因为可以借助上述评价机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保险评价指标可判定医生差异


医生与患者存在代理关系,按经济学理论,医生与患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激励不相容。比如,医生为了个人私益希望患者多生病、生大病;患者总是希望自己少生病、生小病。这种激励不相容,单靠患者个体支付的诊疗费用很难改变。再长期的连续服务、重复博弈,也会因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不对等而被忽视,甚至更容易出现投机行为。比如,一些非普通、常见的疾病,患者没有可比对的案例,个体的受损也无法确知真实原因究竟为何?这时,机制设计或时间抉择就催生了抱团取暖——保险公司应需而生。

由于诊疗费用的汇集,带来了对疾病诊疗更大的话语权,既降低了医生寻找患者的搜寻成本,也降低了患者诊疗成本,还因成本降低可以寻求相关更加专业的意见,这些都是保险公司得以存在的逻辑及物质基础。保险公司的出现,对医生差异的评价就可以更专业,其评价指标也更明了和清晰,比如:某位医生医疗责任险的保险费率。具体来讲,就是这位医生为了防止出现医疗事故投保医疗责任险,保险公司根据以往的各种实际案例核算该名医生的投保比率,保险费率越高,说明这位医生医疗事故多,保险公司赔付多,其诊疗水准可想而知。当然,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每一个周期所服务的病人,每个病人的平均支付费用、诊疗的病种及每个病种的平均费率等。

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可以搜集整理的与医生诊疗相关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可以反映医生水平的数据指标也会越来越宽泛,其客观公正性甚至会优于评职称,更何况,这些指标都是临床诊疗结果指标,直接指向医生的临床诊疗水平。

保险公司定出的相关指标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排斥医疗服务上的集聚效应。一旦集聚超过医生的最佳效率边界,其后果直接就反映在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会增加,也就是医疗责任险的保险费率会上升,从而会抑制患者集聚,比职称评定更科学。


小结<<<


医生脱离职称评定,并不意味无法判定医生的差异。取消行政干预性质的职称评定,对医生来言,或会更轻松和更能凸显个人价值,对患者也更有利,不仅意味着剔除了集聚效应,医患之间出现矛盾的本质基础也可能不会存在,可谓“多赢”。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