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培训充电是为了更好地放电

发布时间:2018-11-29 12:24:27作者:蔡运磊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科技的发展,行业的巨变,职业人士总有挥之不去的焦虑感:怎样与时俱进?如何确保自己在未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专家认为,有一种才能值得磨炼,那就是适应能力。没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何获得适应能力?需要培训、充电。

但是,任何人都需要培训吗?所有人都会培训吗?培训一定能达到预期吗?未必。培训也好,充电也罢,都是学习行为。我们之所以需要培训,就是因为呆在一个组织或领域的时间越长,我们越有可能失去好奇心,最终成为“温水煮青蛙”。理论上看,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培训提升,但如果培训者只是泛泛而谈、大水漫灌,而不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那么培训的结果很可能收效甚微。

有人说,企业家自会发现管理漏洞和培训机会,不劳他人费心。培训是一种预警,为企业的发展打预防针。如果等到发现漏洞再去疏堵,恐怕连亡羊补牢的机会都没有。培训为发展所必需,而发展反过来会造就新的培训需求。如此这般,一刻不停地充电、放电,犹如一个健康的机体进行良好的内外循环和新陈代谢一样,这样的机体才是健康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发展需要一个总体策略的话,那就是尽可能地维持住经济体内部的张力、失配和不平衡,求同存异。不然,机体内部就失去了为培训、创新、求变带来的最原始动力,企业也会变得暮气沉沉甚至一潭死水。

培训的实质从表面看是一次“广告”,实质上是培养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有了习惯,就有了执行力;执行力强大才能提高效率,进而增强效益。环环相扣,周而复始,所以企业主不必等到非要培训不可时才开始培训,应像广告一样,经常打出,不断地在员工心目中刷存在感,以此敲打、提醒那些昏昏欲睡、不思进取的“油条”。

培训如同写文章,“文无定法,法无定式”,适合企业、适合受训者的,就是好的培训。不少企业主热衷拿证、考级,生生把原本可以活色生香的培训大餐煮成一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方便面,这就是“走得太快,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笔者曾供职的某药企,他们的培训很有意思,虽然也是人事部主持的,但没有使用司空见惯的商用培训课程,而是自己开发了一套在公司内开设解题课堂,融公司历史、产品知识与市场营销甚至时事政治等热点于一体。培训环境也不是标准化的大会议室,而是让员工根据自己的零碎时间定期“打怪”、“升级”、“过关”。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设计了打卡学习系统,把员工的培训时间以积分的形式计入工时——拿工资学习,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两全其美。

“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员工能力不一,能否通过培训像长板理论那样,把员工的短处补起来,充分发挥优秀员工的长处?当然可以。在笔者供职的南方一制药机械企业主管HR的副总裁看来,人要是用不好,就是最大的负资产,管不好就是浪费,还会扯皮、内斗,所以一定要打造好团队。怎么办?她改良了一个很传统、很老派的做法:传帮带。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进步。

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怎么办?这眼光就太狭隘了。只要把职场的晋升通道打开,让拥有绝活的师傅一边充电,一边放电,那么他们只会鼓足干劲,源源不断地为公司输送人才,而绝不会出现自己被迫离开的尴尬局面。

赫希曼说,失败可能是迂回的成功,其实培训也是。培训不是说一定要学历教育,只要能发挥现有员工更大的潜能,特别是那些职场“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培训者就可以“抓大放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当然,前提条件是,被培训者必须要有信心和执念,相信自己能改变、可以成功。有管理学家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无法做出改变,就不大可能为改变而努力。”“在面临挑战的时候,僵化思维的人这样想:‘这很不舒服,我要走开了。’他们最终也没学到多少东西,这就应了他们自己的预言。”培训者通过解释这个思维模式的概念,以及奖励其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成果,相信员工们是能够做出一定改变的。

如果当事人(特别是骨干)为了增强职场竞争力,却发现公司提供的免费培训内容不适合自己,那么也可以自费参加其他社会性的培训科目。毕竟,培训结束后,自己具备了其他人不具备的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回馈也将远远大于当初的付出。届时,那些主动牺牲、付出的员工,其职场“放电”力将更强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