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政企联动,消解药品短缺

发布时间:2018-11-28 16:40:43作者:郭泰鸿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说:有预警和储备,再加上国家和省两级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供应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是解决药品短缺问题的超前预防措施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有效性和安全性明确、成本效益比显著的187种中西药调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提出,确保基本药物不断供,对用量小等易导致短缺的基本药物,可采取定点生产、纳入储备等措施保证供应。结合会议召开前几天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公布的下半年50项医改重点任务,第27项就是要“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可见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国家层面之重视。

医药市场上有药品短缺看似难以避免,但短缺往往是因为各种特殊原因。比如大规模突发性流行病、季节变更时药品储备不敷所求、调度配送不及时等等。这些短缺一般很快就能调度到位,恢复供应,但那些普遍性、多样性、长期性的短缺,则不可小视。

为什么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旺盛甚至急需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药品短缺现象?药品集中采购中还存在着的唯低价是取和量价齐降的定价机制不合理,是重要方面。此前,笔者在《医药经济报》刊登的以《解决短缺药问题关键在定价机制》为题的文章中阐述了部分观点,现在,要落实基药扩充政策和50项医改重点任务文件,笔者对解决措施再提出建议。


政府行动


⒈ 进行详细分析,找准真实原因


虽然短缺表面上看原因在价格,但是,不同的药品短缺还有其他不同因素,仅仅理顺价格,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短缺问题——还有生产性因素、政策性因素、机制性因素、投机垄断因素等。比如,企业搬迁停产、原料药垄断、批准文号不多从而竞争替代产品不多、相关各方交流沟通不够等,需要建立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进行真实原因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⒉ 运用经济规律,建立定价机制


一般商品的价格,要么放给市场,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政府只建立秩序和标准进行规范,要么政府管起来。现在来看,药品的价格有其特殊性,既不能完全放给市场,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定,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不是万能的,但如果价格不合理,就是万万不能的。

⒊ 抓紧定点生产,缓和供求关系


国家层面已明确,“对用量小等易导致短缺的基本药物,可采取定点生产、纳入储备等措施保证供应。”目前,我国除创新药之外,药品生产能力还是过剩的,就算是短缺的药品,不少也是生产企业从前驾轻就熟生产的老产品,加上为治病所急需,供应从理论上说不成问题。特别是临床必需、用量小的市场供应短缺药,只要价格合适,肯定有生产企业积极主动地生产。建议国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开通快速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增加生产批文,以促进生产。前不久,上海成立了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就是企业主动作为的一例。这个基地不妨与政府部门的定点生产、定点采购结合起来,使得集中生产基地和定点生产基地、药品采购基地一体化,有效改善药品短缺现象。


⒋ 打破人为垄断,公平市场秩序


原料药的涨价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之一,涨价的原因有合理甚至必然的,也有不合理的,这里不作展开,有关部门已经在采取措施。特别是有关部门很可能引用《反垄断法》,启动成本价格专项调查和反垄断调查,制止少数企业以总经(包)销、买断包销等方式,进行不合理涨价。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控制涨价之后,有可能引发短缺,但由于大多数原料药的生产能力也过剩,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在调制原料药合理价格的同时,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保证原料药的正常供应,不至于短缺。


⒌ 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储备办法


近期国办文件明确表示要加强全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监测预警,建立短缺药品及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合理确定储备规模,完善储备管理办法,建立储备目录的动态调整机制。预警和储备,再加上国家和省两级的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平台的建设,都是解决短缺问题的超前预防措施。


企业作为


⒈ 履行主体职责,依法经营生产


满足市场需求是企业的天职。在药品供应发生短缺时,正当的企业不会利用这个机会哄抬价格,更不会利用供求关系的垄断地位,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联合采用买断、包销等方式,人为制造短缺,谋求不正当利润。应急社会之所急,努力增加生产,对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寻求帮助。

⒉ 积极加入定点,承担社会责任


本土主流药品企业一直以来就有在危难时期济急扶困、帮苦解难的优良传统,承担社会责任。在药品短缺的紧要关口,在政府部门理顺价格体制的情况下,药企的社会责任就是主动争取、加入定点;保证质量、努力生产;充足供应、纾解短缺。


⒊ 理智参与投标,保证可持续发展

在药品集中采购环节,遵守市场秩序和法律制度,不搞无原则交易推销产品,不报低于成本的投标价格,不在中标后弃标断供,不接受“二次议价”承诺让利,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排挤竞争对手,也不搞价格联盟人为涨价……种种做法,似乎与短缺无关,但都没有可持续性,在达到短期目标之后,必然走向短缺,如此一来,既伤害了社会大众,更伤了企业自己。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