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通用名医保支付标准, 原研药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18-11-28 15:11:29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家医保局在上海召开的试点联合采购座谈会上明确,以带量采购的中标价作为该产品通用名医保支付标准。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大的产品逐步实现医保支付价趋同。

医保支付标准是影响药品价格形成的关键要素,通过医保支付标准的不断调整,可实现螺旋式降低药价的目的,引导价格合理形成。“中标价作为医保支付标准”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医保支付价趋同是否会加速原研替代?原研药企业对于医保支付标准的改变将做出怎样的策略调整?


焦点1:品牌溢价支撑力多大?


医保支付标准的“标的”,是以通用名来分类的药品。国家卫健委体改司监察专员赖诗卿强调,这一点很明确,就是为了鼓励优质低价仿制药对专利过期原研药的临床替代。

当患者使用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可以引导医疗机构及患者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此外,会上透露,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大的产品,给予2~3年过渡期,逐步实现医保支付价趋同。后面将会有详细的细化措施来保证医保支付标准统一。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丁锦希撰文指出,“国外实践表明,实施一致性评价制度后,原研药和高仿药等高品质药物的采购价格仍然普遍高于普通仿制药,甚至可能高于支付标准。高于医保支付标准部分由患者全部承担,在我国药品费用共付制度下即医保基金按支付标准以医保报销比例向医院结算费用。”

丁锦希认为,对医院而言,医生对于原研药具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和产品首因效应,该模式能够满足医生处方原研药的用药习惯,降低用药风险;配套总额预付的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在采购时也将更加关注药品的疗效与价格的均衡,不“诱导消费”,亦不“唯低价是取”。

对患者而言,若患者选择零售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需要支付由于差额而产生的费用。因此,患者在购药时能够综合考虑相关费用和疗效,依据相关药品信息和替代药品信息,放弃购买临床疗效相似但价格偏高的药品,倒逼价格虚高药品退出市场,提高药品可及性。

对生产企业来说,患者对于原研药的品牌价值是认可的,对于具有疗效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原研药也愿意支付其高出支付标准的部分,从而能达到区分药品质量的作用,引导药企根据药品质量制定合理的价格,实现优质优价,充分体现企业的品牌溢价。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医保局成立后,出台医保支付标准或是首要大事。目前,医保支付标准还未正式出台,一些省份率先进行探索,福建、安徽、海南等地相继发布各地的医保支付标准。

国家医保局首站调研福建,业界传出了医保支付标准或会参考福建模式的声音。据了解,2017年3月,福建省医保办发布“医保支付标准”。治疗性用药、独家中成药等获得了较高的报销比例;大量辅助用药、营养性用药仅可报销50%;非基药的中药注射剂一律不予报销。


焦点2:市场、价格降幅多大?


对于福建模式,光大证券分析认为,目前国内已有多地试点医保支付标准,福建省最接近流传的国家征求意见。从全国各地试点情况来看,仅福建省引入了真正的医保支付标准概念,并通过允许医疗机构压价获利的机制来鼓励药品市场价的形成。

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由于福建省的医保支付结算价定得太低,在医疗机构压价获利难以做到的情况下,最后反而导致专利过期原研药被大量采购,说明医保支付标准制度仍需进一步改善。

一位不愿具名的仿制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保支付标准对药品准入、临床使用、价格形成将具有重要影响。”在专家看来,医保支付标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医保定点机构主动降低采购价,降低医疗机构销售高价药、原研药的动机。

长期研究药品、耗材招标采购的资深专家耿鸿武认为,“按照目前整体医改的改变方式,最终会形成采购价和医保支付标准之间的差价归医疗机构,就像医保结余留用一样,通过鼓励医疗机构成本管理,继而增加医院利润,这将是医疗机构最大的动力。”

样本医院数据显示,目前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中,大部分品种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都是原研药,带量采购主要的降价对象是原研药。参考上海市带量采购的情况,预计原研药中标的可能性较小。此外,仿制药和原研药执行同一医保支付标准后,仿制药优势明显,原研药在试点区域的市场份额将被大幅压缩,国产仿制药企业的中标品种有望实现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

现阶段,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一些竞争激烈的品种不仅要面临较大幅度的降价,还要思考如何守住或者进一步扩大市场。”前述企业负责人直言,“医保支付标准的改变对产品的具体影响要视每个产品各自的市场情况而定。”

对于原研药企,产品是否降价,要看市场份额的发展走势以及与仿制药之间的价格差距。与仿制药价格相差不大的原研药可能会选择降价,尝试争取试点城市的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的原研药将面临价格和市场的双重夹击。业界分析,一段时期内,原研药仍可守住非试点城市以及国家带量采购余下的30%~40%的市场。最终,原研药价格会否出现断崖式降低,让我们拭目以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