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药企赴港上市时机未到?

发布时间:2018-11-28 14:19:53作者:本报记者 郑莹莹 见习记者 罗晶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政适应期估值低迷


9月14日,华领医药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价破发,低于招股价8.28港元。此前华领还公布了招股结果,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认购不足,仅获得约50%认购率,公开发售部分未获得认购的股份重新分配至国际配售。

作为港股第三只无收入的生物科技股,在政策波动和港股表现低迷的环境下,华领的表现在意料之中。消息面上,近期港股市场持续低迷,并进入技术性熊市阶段,医药股呈现“绿油油”的场景,资本市场进入资金收紧的周期,此时赴港上市,对医药企业来讲,时机是否合适?


港股市场还处新政适应期


4月30日,港交所允许未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未有收益或者盈利记录的公司在港上市。截至目前,共11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此新政提交了申请。其中,歌礼制药和百济神州分别于8月1日和8月8日在港交所上市。

这些企业大部分是新药研发企业,其中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4家企业有在研PD-1产品,而亚盛医药则涉足抗肿瘤药。歌礼药业的治疗领域为HCV\HIV及HBV抗病毒等。申请上市时,均处于亏损状态,包括已上市的歌礼制药和百济神州。其中,亏损最严重的百济神州截至2018年3月31日累计亏损约合人民币29.94亿元。华领医药目前处于收益前阶段,主要产品为Dorazgliatin和mGLUR5,前者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后者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障碍(PD-LID),只有政府补贴及投资收益两个收入来源。

然而,歌礼制药发行后一度股价腰斩,而百济神州亦在随后跳水破发。业内人士认为,港交所的投资主体多为机构,对待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态度会比较保守,“香港市场本身对这类企业并不是特别偏好,大多还是看盈利能力。尽管港交所鼓励企业来香港上市,但投资者是否买单还另当别论。”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说,他们会考虑这些创新型药企本身的业态是否成熟,在内地之前的估值是否公允?

上市一个月不到,其中一家率先实现盈利——8月31日,歌礼制药发布的中报显示,其财报首次扭亏为盈。9月初,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分别发表研究报告,首次给予歌礼制药“买入”评级,原因都是预期该公司将成为中国丙型肝炎药物的龙头之一。

然而,盈利带来股价上涨只是暂时的,歌礼制药的股价在公布中期报后飙升了30%,又在9月3日大幅下跌18.61%。

这与大环境因素分不开,港股市场资金面并没有过去那么宽松。同时,香港的资本市场对生物科技类企业的接受程度不如美国,虽然随着百济神州和再鼎在美资本市场表现良好,香港资本市场对此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高,但依旧在适应阶段。


长期看好生物医药


然而,资本市场的波动并不会改变医药行业变革创新的大趋势。近两年,国内多份文件鼓励医药研发,不仅带动了创新型药企发展,还利好CRO行业。百济神州登陆纳斯达克后,不俗的表现让投资人看到了中国医药行业的新趋势。有基金经理分析指出,在港股市场,今年整体表现处于弱势,在行业配置上需要用更多的仓位配置消费、医药板块。

业绩表现不俗的上市公司在港股市场确实更受关注。近日,药明生物正式纳入恒生香港35指数。无独有偶,今年5月,石药集团加入并成为香港恒生指数首位医药成分股,而联想集团则从恒生指数成分股中踢出。

为何会选择药明生物和石药?

药明生物公开信息表示,这次入选彰显了公司作为国际化企业,业务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公司于今年上半年启动“全球化”战略布局,经过半年的经营,在美国的收益增长了60%,达到5.48亿元人民币,而欧盟业绩增长明显,达到了172.7%,收益为5290万元。截6月30日,在药明生物平台上研发的综合项目达187个,包括98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78个在临床早期(Ⅰ期、Ⅱ期)阶段,10个在后期临床(Ⅲ期)以及1个在商业化生产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就TrogarzoTM这一产品的商业化,由于是一个用于治疗艾滋病的罕见病用药,产量并不大,对药明生物而言,其通过美国FDA认证的意义比收入的意义要大得多。通过这个项目,公司把生物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生产整个流程走了一遍,商业运营模式清晰。

石药的表现同样不俗。作为“港股医药龙头”,石药2018年上半年收入为107.87亿港元,同比增长49.8%。特别是在创新药领域,该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48.7亿港元,同比增速65%。恩必普实现销售收入增长42.6%,白蛋白、紫杉醇自今年3月开始销售,增速迅猛,欧来宁销售收入同比增幅78%,注射剂增长迅速。上半年,石药普药实现销售收入33.07亿港元,同比增长42.3%,主要是因为公司继续加大了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推广力度,拓展慢性疾病的口服产品线。

事实上,近期港股进入技术性熊市已成事实,生物医药企业是否盈利、盈利状况如何都难以扭转这个趋势,但这抵挡不住药企赴港上市的决心。9月6日,豪森药业也在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其并不属于“未盈利”的医药生物科技公司之列,反而是有望在港股中抢占“制药一哥”席位的企业。

不少证券行业人士认为,在港股市场上市能给中国医药公司带来更多利好。安捷国际主席兼行政总裁陈灏称,香港上市的中国医药企业指数回报为88%,仅低于内地地产(102%),并高于医疗保健板块(68%)。三生制药、药明生物和金斯瑞等药企的IPO及上市后融资总额均超过IPO融资额。其中,药明生物被列为案例之一,报告显示其IPO融资额39.75亿元,IPO及上市后融资总额为130.05亿元。

有投资人士建议,对创新型药企而言,资金是刚需,是否上市和公司自身的需求和战略有关,总不能因为缺乏资金而导致“揭不开锅”。投资看中的不仅仅是医药企业的盈利,还包括其未来的储备。打铁还需自身硬,基本面扎实,发展前景可期待的药企,依旧会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