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2 15:17:18作者:本报记者 李蕴明来源:医药经济报
日前,由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及广东省商务厅联合主办的中国华南-以色列医疗对接会在广州成功举办,11家以色列高新技术医疗企业及机构与中方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对接交流。以色列驻广州总领事馆经济与商务领事柯雪莉(Shirly Coifman)表示,对接会的举办有望增加中以医疗的合作投资机会,将以色列医疗高新技术引入中国,更好地帮助中以企业实现精准匹配,促进国际交流及达成合作。
众所周知,以色列的生命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2017年以色列先进技术产业(IATI)报告显示,以色列的生命科学企业有1350家,38%的以色列生命科学公司已进入盈利阶段。与之相应的是,近年来中国对以色列高新科技的投资正在增加,中以两国正通过互相匹配彼此的需求和能力,开展项目合作。
一拍即合的需求
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创新蓬勃发展,已成为引领医学模式转变、推进医学诊疗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市场潜力有目共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2017)》指出,医疗器械行业相较于医药产业来说规模并不大,却是近年来发展最活跃的领域,集中表现为“增长快、创新强、政策多、变化猛”。到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年销售额预计将超过7000亿元,未来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速度将继续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幅。
柯雪莉接受采访时亦指出,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改革公共卫生服务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求相关的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健康中国2030”计划反映了中国未来10年的战略重点。因此,很明显,2020年和2030年的医疗服务总规模将会增长,有人甚至估计将分别超过8万亿元和16万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自然引来资本的关注,有统计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共发生84起融资事件(含8起IPO),累计金额近16亿美元(约100亿元人民币)。有研究者指出,近年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的大标的多指向美国,然而在当今中美贸易战不见缓和的大背景下,存在投资并购受限制的风险,企业或可考虑选择其他拥有高尖前沿技术的合作方。
柯雪莉表示,海外投资或技术对接将使中国国内企业更快地接触新技术,拓展新市场,获得尖端技术和人才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以色列大约有42%的生命科学公司属于医疗器械领域,且大部分公司正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早期阶段(萌芽和研发期),具有低于平均水平的商业风险指数。与此同时,以色列的医疗器械行业也得到了政府和私人组织等机构的支持。作为促进中以企业间合作的部门,以色列驻广州领事馆商务部华南经济代表团也定期接受以色列企业的咨询,举办相关的对接活动,为它们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机会。
开放灵活的合作
中方资本的青睐固然是合作动力,而以色列企业也需要合作伙伴协助他们进入体量庞大的中国市场。
此次参与对接会的Neurotech Solutions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其子公司广州瑞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基于人工智能的动画游戏,搭建的线上注意力临床测试平台,就获益于中以合作基金的投资。其所在的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就是作为两国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下的核心运营载体之一。据介绍,中以专项资金是在创业者起步初期最需要钱的时候给予先扶持,根据《广州开发区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并入驻的项目可以获得人民币200万元(医疗器械)或300万元(医药)扶持,并入驻中以基地享受国际化的“一站式”孵化服务。
记者从对接会上获悉,除了寻求投资外,不少企业也提出希望找到具有可靠营销渠道的经销商、投资者以及与上述组织和行业领导者有良好关系的医院、诊所和医疗机构或合作伙伴。不过,也有以方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合作伙伴了解对应的市场情况以及技术的突破性,如此才能承担小型、未盈利初创公司的风险。柯雪莉坦言,双方的商业文化差异、处事方式或让合作陷入困境。“我建议,双方须基于利益,采取更开放和灵活的商业模式,促成双赢的匹配。”
除了初创公司外,此次对接会也有投资已进入C轮的以色列企业的身影。分析人士认为,这类企业更多希望把产品在中国的独家销售权释出,适合已拥有相对成熟销售渠道的医药产业公司进行接洽。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