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辅助用药转治疗用药 中成药进糖尿病指南

发布时间:2018-11-22 14:52:32作者:董国平来源:医药经济报

做过中成药推广的销售人员都清楚,内分泌市场比较难开拓。


内分泌科难度大

在内科领域,心血管科使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不计其数,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使用量通常占整个内科市场的一半。呼吸科、消化科医生也比较接受中成药,因为中药在咳喘、促消化方面的优势比较明确,做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一定OK。

肾内科也是中药很大的一块市场,目前直接降低血肌酐的西药缺乏,蛋白尿大点的,ACEI、ARB几乎无能为力,只得依靠几种中药搞定。前几年,笔者在做市场调研时,肾内科医生对中药相当肯定和认可,具体有以下8个方面:

1.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可应用于肾炎患者。

2.对西药不耐受或者禁忌症,如不耐受激素,糖尿病肾病浮肿使用双氢克尿噻利尿剂可能会升高血糖,保钾利尿剂可能会影响肾小管间质等。

3.降低蛋白尿:高蛋白尿(>1g)西药没什么好办法,低蛋白尿(0.5~0.6g)没必要使用免疫制剂。

4.降单纯性血尿,西药没什么办法。

5.有效降低血肌酐,中药排毒是肾内科医生重要的治疗武器。

6.延缓肾病进展。除了饮食疗法,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外,西医没有特别的办法。

7.改善患者症状,如乏力、腰痛等。

8.增强患者依从性,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相信中药。

可内分泌科就麻烦多多。其中,占据科室一半患者数的是糖尿病,在糖尿病防治中,中药推广极其困难。该科室使用中成药,主要是治疗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肾病会依照肾内科医生的会诊建议处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也会处方一些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多数医生认为,降糖治疗不需要中成药。

做中成药推广的销售人员都将内分泌科的营销视为畏途。如今,这座险峻的“高山”首先被中药营销人员征服,4种中成药进入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下简称《指南》),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中成药进糖尿病指南

今年3月,以岭药业在第十四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之际,专门搞了一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分会活动,多位专家都谈及中医药写入糖尿病指南的意义。其他几个厂家如何行动,目前不得而知。

这份《指南》示范作用重大,目前还在为辅助用药转为治疗用药努力的药企,很有必要认真研读。

首先,《指南》的最大特点是:中国指南,中国证据,中国实践。它尽可能采用国内最新研究资料、流行病学反映了民族差异,而且将国内新上市药物纳入指南,同时高血糖治疗流程与国际接轨。

这种制定指南的思维超越了其他学科。之前我们看到的指南,虽然冠以“中国××疾病防治指南”称呼,但基本概念、治疗路径、药物推荐等都是抄国外或“国际”的,有些药物还没在中国上市,也赫然出现在中国指南。这些指南根本不关注中医药,虽然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肾内科等科室临床运用中医药的实际处方量很大(查查中国医院药品销售排名前100位目录即可了解),但在各学科指南中,通常都没有中医药的一席之地。

《指南》专门有一章介绍糖尿病与中医药,并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通过大量的循证证据证实,中医药在糖尿病的三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2型糖尿病防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接着,《指南》推荐了几款中成药(天芪降糖胶囊、津力达颗粒、复方丹参滴丸、芪明颗粒)和汤剂(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推荐选择证据的原则包括:1.SCI发表中国原创论文。2.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3.临床医生可合理合法使用(经典方剂或中成药)。

笔者相信,未来几年,在其他学科的中国指南新修订版中,中医药将正式登上舞台,展示其独特风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