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以患者为中心”是医疗永恒的命题

发布时间:2018-11-21 17:34:42作者:贺昊(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美国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中,航行在浩瀚宇宙里的飞船上有台全自动治疗仪。人们只需在液晶面板上输入需要治疗的部位,就可以躺进去让机器给予检查,并视机器提出的治疗建议进行后续的治疗,甚至可以进行手术。这是否就是未来医疗的样子?估计很难得到确认,但有些趋势却是越来越明显。

1.去中心化与更集中、去专业化与更专业并存

当下,为了缓解高等级医院出现的“看病难”,以及由此导致的“看病贵”,分级医疗作为有力抓手成为了最主要的措施。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去中心化。这种去中心化之所以可行,就在于普通病、常见病的诊疗方式越来越标准化、适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在医疗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可穿戴式移动医疗设备的日益普及,功能不断增强,覆盖面迅速扩大,使通过互联网进行医学知识查询、学习以至自我施治的患者必将越来越多,以普通病、常见病为诊疗服务主体的医疗机构显然将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咨询、建议、服务将会成为基层医疗机构未来的主要服务内容。这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并与医疗融合后必然出现的去中心化、去专业化。这种趋势,在很多行业里出现过,比如计算机,以集中化为特征的大型机、小型机被以分散化、个体化的家用PC、手提电脑以至手机所取代。原本需要专业人士以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等专业技能才得以开展的工作,现在很多普通人都可以轻松开展,比如编辑表格、编写文字报告等。

但是,医疗行业是否会“一去到底”呢?显然不一定。医学是不完美的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前沿,这就意味着,疑难症的诊治似乎永远无法被机器所取代。

从表面上看,机器仍然是描摹人的行为以至习得人类已有的认知、知识,它是否会自行突破人类的认知阈界,这里面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制约因素,笔者尚不敢妄加断言,但人性,或者人的恻隐之心、同理之心,是医生与患者得以进行更深入交流并确保治疗方案更合乎人情伦理的那双看不见的手。这是机器,或者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机器无法超越人类的最本质的阈限。因而,疑难病治疗的集中化将继续存在,而且会更加集中。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将确保远程医疗得以可靠实施,这从技术层面又确保了疑难病治疗的地理范围将更加宽广,因医疗行业“技高者通吃”的特点而更加集中化。这种集中化的基础,是更专业化,对诊疗技术的专业性要求更高。但正如笔者前述所及,医生得以通过诊疗技术战胜机器的本质原因,是基于人性、基于同理心恻隐心的伦理人常。不然,机器就一定会将人类取而代之。

2.“以患者为中心”决定医疗服务价值

去中心化、去专业化,意味着患者将自己变成了医疗服务的中心,自我寻求医疗知识、自我判断、自我决策、自我施治,并自我承担相应的后果。这种去中心化、去专业化对我国社会的影响都将相当深远。当然,医疗保险与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诊疗行为是一种什么关系,可能会是今后医疗保险业谈论的话题。

而与之对应的更集中、更专业呢?一方面,这的确意味着技术水平高的医生将成为诊疗服务的供给中心,这是从社会整体效率、社会福利的提升角度来看的。但医疗服务的切实有效,人类本身能够永远屹立在医学前沿的本质基础,仍然离不开人性,需要人的同理心、恻隐心做支撑。也就是说,即便高水平的医生是稀缺资源,他(她)得以实现自己医学技能价值、人生价值并不断升华的实质,还是需要“以患者为中心”。

新近的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除了展现了药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的正义困境外,也从某种侧面反映了国内医生对患者真实需求的淡然:医生对患者提出的印度仿制药药效如何的问题的回应,正是医疗服务的实景。而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同样的状况下,医生向患者推荐了境外的医疗机构。这中间的差异在哪里?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依托行政干预而实质存在的医疗服务垄断,将会被去中心化、去专业化所击垮。如何提高“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接受度,已成为一个医疗服务机构个体能否生存的关键问题。对整个医疗行业来讲,无论是医疗服务公益化还是市场化,其得以正常有序持久良性运转的根本,仍然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为中心”,决定了医疗服务的价值。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