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1 14:53:26作者:郭泰鸿 浙江省浙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医药经济报
日前,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上建立了全国首个小品种药(短缺药)的供应保障联合体——药联体。首批有24个企业参加,有望保障供应57个小品种短缺药。
这是医药企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尽心之举,是应市场所需、解病人之急的仁义之举,充满了主动担当、保障民生的正能量。当然,这也是企业自身作为市场主体的职责所在。
研讨会上,许多企业表明了要努力解决药品短缺问题的决心,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相信这些措施落实以后,我国药品的短缺问题一定会有极大的改善。
但是,这次会议上并没有看到药品集中采购、招投标对药品短缺的应对之策,也没有看到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后的价格形成机制。
短缺药成因
一般来说,产品的供给短缺总是和产能不足并存的,而产品的供给多余总是和产能过剩并存的。但中国的药品短缺是个例外。药品有市场需求(有时甚至是急需),有生产能力(有时甚至是过剩),有产品形象(一般疗效明显),有社会口碑(有的救命药甚至要开后门才能买到),在整个行业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的大形势下,还是产生了短缺,且为数不少。
什么原因?就是在产品进入市场的最重要环节价格上出了问题。
作为产品供给方的药品生产企业,其任何生产经营行为的最终效果,只能在进入市场并与市场互动之后,才能反映出来。
在短缺药品目录中,之所以小品种药较多,是因为小品种药销量较低,从而固定成本分摊较多,销售价格相应较高,对唯低价是取的采购政策和二次议价的中标价外压价反应更为敏感,也就更容易短缺。
大多数药品短缺的根本原因是销售价格被压到成本之下。不敢说小品种药中一定没有暴利药,但是,药品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仍然短缺,极有可能是非市场性质的价格因素。所以,解决短缺的最重要措施,是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当然,小品种药短缺还有原料垄断、批准文号不多从而竞争替代产品不多、相关各方交流沟通不够的原因,但价格因素是主要的。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品种药的短缺问题,仅仅依靠药品生产企业的应对是不够的。
正如在研讨会上某家药品生产企业的董事长所说,“小品种药短缺的成因复杂,包括生产性因素、政策性因素、机制性因素、投机和垄断。由于对药物缺乏动态、长效、科学的管理机制,短缺药的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会进一步影响民生。”
医药行业在会上也把药品短缺产生的原因总结为“原料供应、定价机制、信息不畅”十二个字。
需政企合力
在2016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短缺药品采用定点生产方式之际,笔者曾撰文提出定价是关键环节,甚至是决定定点生产成败和企业生死的关键环节。
所以,解决药品短缺问题,应当有相关政府部门更多的介入,在集中采购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合同履行机制、配送遴选机制、货款支付机制上,进行系统性的同步改革,保证以前的“定点生产”和这一次的“基地建设”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至于雨过地皮湿,良好的愿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这些工作,仅仅凭一些企业建设集中生产基地,是很难做到的。
政府部门和药品企业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信息收集和汇总分析机制,完善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要针对每一个短缺的药品,分析其短缺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对原料供应短缺的,重点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对批准文号太少形不成竞争的,重点增加批准文号;对信息不畅的,重点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而对定价机制,则应当花大力气建立。当前比较现实的,是一品一议,单独定价。
笔者恳切地希望:
1.短缺的小品种药应当坚持全省集中采购。个别的甚至可以提升到全国采购,以尽力扩大采购量,相对的改小为大。
2.企业的基地生产和政府的定点采购要结合起来。保证按需生产、以需定产、以产保需、产需无缝对接。
3.谈判确定合适的价格。既避免药价虚高,又避免药价虚低;既让社会能够接受,又让企业有利可图,有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能力。
4.取得经验,扩大范围。在解决第一批短缺药的过程中,总结有效经验,特别是价格形成的经验,再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把所有短缺药纳入解决范围。
5.从点到面,推动全局。解决短缺药的有效办法,还可以借鉴推广到整个药品的市场供应和集中采购中去,以造福民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