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技术人口红利纾绿色制药之困

发布时间:2018-11-19 19:16:05作者:石正国来源:医药经济报

技术人口红利纾绿色制药之困


近几年来,行业监管力度逐渐加大,每年有150~200家企业被收回GMP证书,生产暂停,占行业总数的2%~3%。每家企业平均按照50人计算,每年约有1万制药人因此失业。再者,北方雾霾灾害治理,部分药企停产与搬迁,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再就业的困难。

此外,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智能化、自动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断增加,具体产品生产对人员数量的要求不断减少。当然,社会对产品品质要求增加,产品生产需要控制降低质量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干预,增加设备及生产线的稳定性,这一质量属性的要求也不会容纳太多就业。这就使得具体参与到产品生产的人员比例下降,原本依靠产品生产为主获得效益的企业很难再有扩充人员的需求。

基于上述原因,制药同行出路何在?常规来说,制药专业的出路不外乎: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的生产或检验、药物研究所从事药物研究的辅助工作、药品销售企业从事药品销售、医药药房或特殊药品的管理、辅助行业包括制药设备的销售、制药相关知识产权。但是这些职位都比较成熟,且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少,专业技术层次要求比较高。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以为,提升产业的发展能力,增加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设最低人员配置

将从业人员与产品的品种数量关联起来,通过政策控制挖掘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一个篱笆三个桩”,不论技术水平多么高,自动化程度多么强,一个药品品种的生产、销售、质量管理所需的最低人员数量总是有一个限度的。比如维持注射剂品种生产线不得低于20人生产、10人质量检验、5人辅助(动力或设备)管理。企业有义务按照这样的最低人员数量进行生产线人员的资源配置。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将这一指标作为判断企业是否造假的参考。

如果企业人员数量低于这个限度,资源配置明显不足,造假的可能相当大,监管部门应当增加飞行检查的强度和力度。如果人员配置达到了这样的基本限度要求,至少表明企业配置了较为充分的资源,算是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飞行检查和其他相关要求可以对应放开一些。

按照我国药品有2万个生产批文,平均每个生产线按照30人配置计算,单制药界可以容纳60万人就业。考虑到医疗器械、保健品、食品、化妆品可以参照类似方案规范,至少可以容纳600万人就业。

政策和产业创新

通过创新来增加就业。首先是政策机制创新。GDP是国内通用的考察指标,在大力倡导创新的背景下,能不能考虑将具体投入到创新支持的财政也作为一种考核。政府在考察企业的时候有一个研究经费投入的指标,建议将一定比例的GDP用于研究或者创新,或者将这种投入作为一种考核。这样的话,创新就是一个很明确的产业发展信号。

某项目有了合适的项目审查或者知识产权,政府能否投入一笔基本的启动资金来保持其基本运转,这样,项目人员就不需要另外就业,也减少了就业压力。更关键的是,创新投入带来的社会效益十分巨大。比如青蒿素的研究,以前基本上得不到认可,但却成就了我国实体产业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再如红豆杉、紫杉醇或多西他赛在我国资源丰富,但我国居然没有在该产业方面做出应有的突破。这些都与没有创新支持的社会机制有一定关联。

再者,产业发展思路有待创新。目前,我国启动新一轮中医药事业发展。多年来,我国天然药物或中药产业就是走不出去,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中药产业反而比我们的企业做得更好,为什么呢?这至少表明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不对,多少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概念。多少老中医和中药产业的老专家反对用新技术来发展中医药产业,非常保守地说,中医药的发展就是老路子,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目前,中药材还做不到无菌,中药材国家标准规定为每克药材含菌限度为10000cfu。但微生物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成分在贮存期间的变化,与新采收药材相比,其投入产品生产药材的品性低了不知多少倍,这样的产品使用效果能有保障吗?

对原料药的生产来说,更优越的生产工艺就是利用植物或微生物完成原料药的大部分合成途径,提纯后经少量步骤完成后续工艺,得到特定结构的原料药。这为新的原料药品种开发或原料药的工艺改进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向。我国天然植物资源丰富,原料药发展有必要提炼天然药物中那些含量低、药效好的成分。立足于这样的成分开发新的原料药产品及生产技术,这也是产业发展和人才创新的重要途径。

利用技术人口红利

人类社会正在告别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时代。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总结过去的工业发展经验得出的深刻教训。我们需要开拓全新的产业技术发展机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和投入,需要更多的开拓与创新。

最后,我国的综合国力虽然大幅上升,但国际竞争态势不断翻新。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核心就是创新力和高科技的较量。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有更大的决策权和带动力,就离不开国内制造业的品质提升,这也必然需要更多的创新来支持。

如果我国能够在大规模基建的同时,考虑利用其中一部分资金引导和强化创新,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同比配置占GDP5%~10%的引导创新发展资金,充分发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人口红利,革新人才就业与再就业机制,这种依托于人口计数的创新发展和社会跨越,将缔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局面。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