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艾滋病免费报销目录更新在即 创新药踌躇准入路径

发布时间:2018-11-19 18:55:24作者:本报记者 贾岩 发自北京来源:医药经济报

艾滋病免费报销目录更新在即

创新药踌躇准入路径


“在艾滋病领域,我们考虑到了不同地区患者的支付能力,会与发达国家的政府协商一个HIV新药的支付价格;对于中等收入的国家来说,会与他们协商出一个比较低的价格;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希望通过协商,力图让治疗HIV的药物能够进入《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下称《免费目录》)。”GSK控股ViiV Healthcare公司首席执行官Deborah Waterhouse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记者了解,2002年以前,由于国内艾滋病药物缺乏,国内感染者除少部分可以获得国际公益组织的赠药外,大量艾滋病感染者需自费购买高价的抗病毒药物,年人均治疗费用高达10万元人民币以上。艾滋病药物国产化以后,治疗费用迅速降至5000元/每年。

在我国,艾滋病防治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政府颁布了重视艾滋病患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并设立了艾滋病免费用药目录。

在2016年的医保谈判中,通过国家谈判的方式,将抗HIV药物韦瑞德以490元的价格纳入了当时的城镇职工、居民新农合报销目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吴昊介绍,“目录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纳入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是未来进一步提升艾滋病药物可及性的趋势。”

扩充免费用药数量 踌躇背后是患者需求

有业内人士认为,免费的药物会使患者不珍惜,不重视,而控制艾滋病病情需要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严格用药。随意停药、换药都有可能导致耐药现象的发生。其中,涉及患者的用药自觉性以及依从性的问题,这也是当前艾滋病诊疗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2017年出台的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看,不仅将现有免费抗艾滋病药物纳入医保,同时在医保乙类目录中还新增了部分药物,并规定《免费目录》内的药品各地不得进行调整,应直接纳入。因此,“取消艾滋病免费药物,全面实行医保化”的声音一直存在。

2017年12月1日起,深圳市卫计委把艾滋病纳入医保范围,可以享受门诊大病待遇。在深圳市,参保人连续参保超过36个月后,门诊大病的最高报销比例可以达90%,艾滋病作为一种单独疾病纳入医保大额报销范围。

GSK中国特药业务部副总裁及负责人陈思渊谈到市场准入时坦言:“在中国,HIV药物属于公共市场,我们现在也在积极推进免费目录工作,医保局成立之后,医保政策是在鼓励创新药物更快地进入中国,让更多的病人获益。因此,我们在积极寻找一些机会,无论是免费目录,还是医保目录,我们都会找到一些突破口,让我们有更多的产品能够获得报销。”

更新用药改善治疗 不增加成本是关键

我国正在施行的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药品名录共收录了8种药物。根据2016年最新修订的《免费目录》,所有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均包含三种抗病毒治疗药物,其中包括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一种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即替诺福韦/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依非韦伦/奈韦拉平。

该方案尽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需要,但相对于全球临床用药趋势还有一定距离。当前,全球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已经进入“整合酶抑制剂时代”。

2013年美国的艾滋病治疗指南由14个一线治疗选择变成6个,6个里有5个是整合酶抑制剂。原因是整合酶抑制剂实现了两个重要突破,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优效性。相比之下,原来药品有效性约在70%~80%,整合酶抑制剂基本都在90%以上。

Deborah Waterhouse认为:“2016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上市了最新的产品DTG,由于中国对HIV整体的注册临床是免临床的,所以我们很快把这个药品带入中国;?荩(下转11版

今年年初,我们也上市了最新的‘三合一’产品多替阿巴拉米片(绥美凯),这是在中国第一个上市的‘三合一’HIV治疗药物。”

显然,从新药研发的趋势看,艾滋病用药日益拥有更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但对国家免费用药目录而言,更安全、更有效显然并不是唯一的药物遴选标准。对于决策者而言,所面对的是中国艾滋病患者以每年10万人的规模增加,但免费药物预算却非常有限。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艾滋病国家免费用药目录正在酝酿调整,一个基本原则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纳入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探索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是未来进一步提升艾滋病药物可及性的趋势。”

GSK中国处方药及疫苗部总经理魏廉昇认为:“我们相信,新的产品不仅可以改善治疗,还能表现出更好的药物经济学效果。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有5000名患者自费使用了我们的产品,这是非常好的发展,但我们的目标不仅如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得到治疗。”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