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药新药亟待加强物质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01 13:57:42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药新药亟待加强物质基础研究


“从传统药物向新药及个性化用药拓展”是“十三五”开启新药复苏的信号灯。然而,我国中药新药这两年上市数量及经典转化率并不理想,这一现象引起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在最近业内举办的多场全国性药学大会上,中药新药开发被反复提及。

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与毕晓普癌症研究所合作,中西医联合开启防治癌症研究新篇章。但现实却有些遗憾,截止7月底,今年CDE共受理药品注册申请4167件,其中中药申请278件,中药新药申请仅有35件。从批准上市来看,国产创新药共5个产品拿到上市许可,无一个中药产品。上年批准上市的394个药品中,中药仅有2个,中药新药仅有1个。过去五年多批准上市的中药新药呈递减趋势。如何破局,成为药学界当务之急。

另外,截至目前,今年已有昆药集团的注射用KPCXM18、康臣药业的黄芪散微丸、太龙药业的乳结消颗粒、以岭药业的玉屏通窍片及天士力的三黄睛视明丸等6个中药新药进入临床,还有多个中药企业已着手布局经典名方和中药新药的开发,中药创新再登征途。

加强肝损伤临床评价

近年,鼓励中药新药审批的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然而实际过审的数据并不乐观。《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后,业界认为,这是中药安全性评价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一步后,临床不良反应病例上报不规范、中药毒理学研究没有深入、生产加工环节不规范等问题,依然是悬在中药安全性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解放军302医院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表示,“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屡创中医药的声誉和信心,尤其是中草药肝损伤成为国际肝病领域关注的热点。从数据来看,药物肝损伤是导致药物不被批准、撤市的常见原因。”

他在剖析其原因时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符合中药特点的DILI评价体系。如指导何首乌、淫羊藿、雷公藤、大黄等建立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评控体系,并创建诊断整合证据链,以及病症毒理学评价方法和个性化用药减毒增效,力争5~10年使中药肝损伤风险从尚不明确到可防可控。”

事实上,中药新药的疗效评价标准总体上是“西化”的。如我国药监部门评价新药疗效采用的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对很多中药的疗效特点不适用,如肿瘤治疗,中药的疗效就需要较长期的临床观察才能得出结论。

“针对中药心脏毒性评价,可根据临床表征与早期预警,毒性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针对单体药物的系统研究是要和整个中药肝损伤评价乃至中药安全性评价共同开展课题。按新药典有六百多味药,里面八十三味是有毒性的。此外,中药、西药之间相互反应的研究也未有更大突破,现在银花和青霉素可同时使用,但对更多中药、西药同时使用,毒性是否会增加、疗效是否有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如是认为。


完善质量控制模式


目前中药创新仍面临挑战:如有的企业先后投入了几千万元研发中药新药,却发现在临床环节被“两只老鼠”卡住脖子,按现有规定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批件申请环节时,因动物出现异常而难产。此外,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研究和拟定的内容与实际质量控制要求不符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专家表示,“中药质量控制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必须体现其过程控制重要性的特点,质量标准仅体现了这个过程控制的一部分内容。中药质量标准控制体系要求中药质量标准拟定模式是将中药组分看成一个整体来控制其质量,而不是基于中药‘有效成分’控制的思路。”他指出,现行质量控制方法仍存在诸多问题,质控指标单一,专属性低,其与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关联不强,亟需完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为提升中药品种质量标准,建立可溯源的、与临床疗效高度关联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因此中药新药需要加强物质基础的研究。

事实上,已有不少企业基于中药“药性”属性要求与药效物质基础的表征和确认;中药生产过程“有效性获取”和“质量要素”间的传递研究;中药二次开发中改剂型、新剂型的研究。综合中药临床申请,记者注意到,这些企业如上市公司有业绩要求,资金优势;而科研单位或企业基础研究扎实,研究方向领先;新兴公司则有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的优势。面对中药特色集中、药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较为成熟和固定的现状,只要在药理毒理方面没有大的疏漏,临床申请批准率极高。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日前称,“中医药是寻找国内首创新药的一大来源,通过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从中医药中寻找有效成分,为首创新药的研发打下基础。”他认为,研发药物作用的新靶点,重要手段之一是发现活性物质,为新型药的设计提供基础。中药是寻找活性物质的来源之一,中药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的活性化合物尚不清楚,利用生物物理学的方法,能从中药中进行药物创新。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