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31 17:39:46作者:杨峋来源:医药经济报
中医药发展三大关键
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初步全套计划,包括:规范市场上中成药的规格和命名,严禁中医药虚假广告宣传,鼓励中医经典名方研发,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探索合理合规的中药临床研究方案,加大中医药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中医执业药师的入门门槛,将中成药纳入医保体系,面向大众宣传中医药的理念,开展中医药体验服务,改善中医药在大众心中的固有成见……有了这些政策作为基础,传承和挖掘传统中医药宝藏,弘扬并发展中医药文化将更加便捷。然而,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不仅需要政府继续加强政策推行力度,药企也要积极支持响应。
重视中药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而大部分企业的创新都集中于化药和生物药领域,对中药的关注度少之又少。国内大部分药企的中药管理还是散乱粗放的状态,延用老旧制药工艺和操作指导原则,得率低下,得出成品的患者顺应性和疗效也都不尽如人意,亟待通过创新给中药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一是改进目前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按照传统文献记载对药材进行加工,明确各个关键步骤点的关键参数控制范围和条件,同时辅以现代化设备减少原材料的损耗,提高成品的收率;二是开发更多的产品剂型,努力提高患者对药品的顺应性和疗效,给患者更多的选择方向;三是应用目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创新模式,及时跟踪病患用药后的生理心理变化,达到个性化诊疗的目的,并且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的收集,反过来指导药企的研究开发。
加强原材料监管
中药原材料一直是一个为人所诟病的话题,由于中药材基本是按照农产品的模式进行生产销售,想要统一监管有一定的困难。尽管我国发布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但是由于地域分散、溯源困难、种植方式落后、人员监管等方面的问题,相关文件迟迟无法定稿,目前也只有部分有实力的中药大型企业可以按照规范自建种植基地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中药材规范种植的全面铺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药材,想要推行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地制宜,同时严禁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合理施肥,严格科学采收,确保采集的中药材可以满足生产加工需求,还要规范药材的加工炮制方式,建立相关的操作和管理规程、质量和技术标准,对种植到生产加工全过程实施资料、文件和样品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追溯体系,得到安全、优质、高产、稳定、可控的中药原材料。
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药的人才目前出现了断层,许多传统的中医技术都可能后继无人,为了确保中医能够传承延续下去,健全中医药的教育体系也是十分必要。
学院教育的专业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挖掘、聘请有经验的老中医专家作为教学的客座教授,建立名老中医专家学术传承保障机制,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展卫生技术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鼓励这些中医药人才多下基层服务,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整体水平。毕业后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也需要持续进行,及时了解最新的中医药规范要求和政策变化,形成中医药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
此外,还应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破除束缚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中医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完善体现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评价体系,推进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全国中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评选表彰制度。激发大众学习中医的热情,逆转中医药人才数量不断下降的颓势。
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发展多年已进入国际视野,为了让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欣然接受中医,我们只有先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标准,才能确保中医药国际化之路畅通无阻。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