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流感:疫苗开发与病毒变异拼速度

发布时间:2018-10-30 16:47:11作者:卢金淼来源:医药经济报

流感:疫苗开发与病毒变异拼速度


韩国电影《流感》讲述的是一群东南亚偷渡客历经艰险来到韩国,但是在偷渡过程中几乎所有偷渡客全部死亡,只有一人幸存逃入韩国的闹市之中,进而引爆全国致命性流感病毒大爆发。影片中主要描述了消防员与医生共同寻找病毒携带者的历程以及途中发生的系列故事。调查显示,该名偷渡客身上携带的流感病毒为致命的猪流感病毒,短短一天时间,病毒就迅速蔓延至城市的各个角落。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染,并呈现病毒传播的典型几何式增长和传播态势,民众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

流感命名有规则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较高。流感具有季节性特点,研究显示,每年冬季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近10%的人口感染致病。虽然在流感的医学治疗策略中,预防大于治疗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流感疫苗的开发往往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根据核蛋白与内膜基质蛋白M1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类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又称为A、B、C三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目前已发现16个血凝素亚型(H1~H16)和9个神经氨酸酶亚型(N1~N9),而病毒的命名也是据此表示的,人类间流行的亚型主要是H1、H2、H3和N1、N2。流感病毒的抗原性结构由于分节段基因组的存在,使病毒在复制中易发生重组变异,从而产生新的亚型。

通过对全球流感流行资料分析发现,甲型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血凝素、神经氨酸酶最易变异,二者可同时变异,也可分别变异。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比较稳定。流感流行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另外,流感病毒抗原性转变的机制主要有快突变和满变异两种学说:一种是基因重配(快突变),即不同亚型之间病毒基因重新配对,相互组合构成新病毒;一种是基因突变(慢变异),即病毒经过人群免疫力的自然筛选(10~15年),从量变到质变,直至形成新的具有感染和流行趋势的优势亚型。

神经氨酸酶为主流靶点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早期被称为猪流感,后为避免“猪流感”一词对人们的误导,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宣布将其改称为“A/H1N1流感”。由此,我国将人感染猪流感定名为“甲型H1N1流感”。

流感病毒经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粘膜细胞并进行增殖。病毒的复制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与释放五个步骤。因此,抑制或阻断流感病毒复制周期的任一环节均能实现对流感的控制。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形成刺突,一种是血凝素,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由此,两者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药物靶点。虽然血凝素的数量是神经氨酸酶的4~5倍,但其更容易发生变异,因此以神经氨酸酶为靶点的治疗药物最受关注。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具有酶活性,可水解宿主细胞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毒的释放,并可防止新生病毒体的聚集。同时,神经氨酸酶也具有抗原性,抗神经氨酸酶抗体可以抑制新生流感病毒从宿主细胞内释放,但不能杀死流感病毒的作用。当前儿童流感常用的药物奥司他韦即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


结语<<<


国外电影总喜欢预见未来,下一场流感暴发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是否如电影中那般致命犹未可知。一些科幻小说中,将一次致命性的流感暴发作为大部分人类死亡的起点。因此,流感的预防我们不能忽视,相关疫苗的研发、国家免疫规划和流行病学快速预警体制需要持续投入和走在流感流行前面。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