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29 19:03:21作者:郑平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几年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有人将其归于囤货炒作,事实上,多数药材的价格上涨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
劳动工值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工费水涨船高。有些中药材采收时论斤计算工费,如红花采摘费用每公斤12元,折干率4∶1,折干品工费接近50元/公斤。红花单产产量只有十几公斤,去掉采摘费用,加上红花籽花费,亩收入不过1000多元。因此,红花价格不可能低至从前。可以说,劳动工费提高,是支撑和推动多数药材涨价的因素之一。
生产成本增加
中药材生产成本包括种子、化肥、租地、管理、采收费用等,随着药材价格上涨,种子价格也同步上扬。例如:白术种子低价时5元(千克价,下同),高价时卖到360元;三七籽最高时卖到1000元以上,最低时落到几十元等。中药材种子价格的飙升,增加了不少种植成本。再加上化肥、除草、田间管理、采收和初加工的人工费等,成为价格普遍上涨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害减产
近几年不少中药材价格上涨,可以说自然灾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地域辽阔,干旱、冰冻、低温、洪涝等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生长在该产地的药材产量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野菊花2015年生长期间遭遇先旱后涝的灾害,导致减产严重,价格顺势上扬,从22元(颗粒)起步,到2016年产新之际价格高升至70元左右,2017年产新前价格进一步上涨至80元上下。野菊花涨价并没有人为炒作,只是因减产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多年低价
近几年出现了少数价格暴涨的药材,有人因此把价格上涨视为恶意囤积的炒作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以吴茱萸(江西产,中花)为例,2013年吴茱萸价格还在35~45元上下徘徊,到2017年9月已高升至410元,2018年1月继续上扬至460元左右。
吴茱萸价格不断高升,自然会引起人们诸多猜想。其实,回顾吴茱萸涨价前的价格走势不难看出,因为其多年低价,种植户放松管理,甚至大面积砍伐植株,导致吴茱萸生产遭到破坏,致使近几年产不足需,且生产恢复需要3~5年时间,多年积压的库存也消耗殆尽,这才是价格不断高升的真正原因。
野生药材资源萎缩
我国野生药材资源极为丰富,但乱采滥猎情况十分严重,有些药材经过长期无序的采挖,在地资源逐年萎缩,其价格也因产量锐减而不断攀升。如:2005年羚羊角价格为300元左右,目前市场价格已涨至8000元以上。由于野生药材越挖越少,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
质量提升
2015版《中国药典》的实施、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以及监管部门飞检力度的加大等,促使某些药材上涨。如:2015年药典规定蔓荆子黄素不得低于0.030%,因此,新药典实施后,蔓荆子黄素超高的江西货颇受用药企业欢迎,黄素含量较低的云南货则销路受阻。江西产蔓荆子的价格也因此步步高升,从2015年下半年20元起步,到2017年底价格飙升至210元上下,目前市场价格依然坚挺在210元以上。
2015年新版药典颁布后,有效含量、农残、重金属、硫磺、灰分、黄曲霉素等,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要求。能达到(药典)质量标准的,就要增加初加工、储藏成本,价格自然要高出不少。其中,因加工无硫货成本增加的药材有浙贝、白术、白芷、紫菀、知母、玫瑰花、百合等。
市场需求增加
近几年多数药材用量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如:丹参、板蓝根、黄芪、黄芩、党参、当归、金银花、红花、夏枯球、菊花、百合、何首乌、猫爪草、枸杞、乌梅、野菊花、虫草等。同时,中药材的用量还随着中成药的大量研发问世以及保健、化工、饮料,凉茶等领域的开发应用日益剧增。
伴随着“健康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扶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在国家政策暖风的催化下,大量投资正加速涌入大健康领域,健康产业的投资、并购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健康企业的数量、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多、健康产业的整体容量、涵盖领域、服务范围正在不断放大,正呈现出市场与政策双轮驱动的格局。毋庸置疑,健康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将带动中药材新的需求增加。
总之,中药材价格上涨,有着多种因素,单单归于炒作,是片面的。中药材是特殊商品,为应对某些药材突然上涨,用药企业应建立重点品种的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把握原料药材价格变化,提前进行收储,以备涨价后生产成本压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