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25 18:26:32作者:本报记者 刘卉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加持下的零售新技术正颠覆着原有的零售场景和模式,促使医药圈积极拥抱“新零售”。
近日,复星医药透露,正在打造一个C2M的闭环。在这个生态圈内,希望将科技手段运用在医药行业,加码医药新零售。无独有偶,记者注意到,新华制药与阿里巴巴也在近期共同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B2B业务、云计算、大数据、新零售、采购平台等多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药企发力
随着“零差率”落地实施和处方外流,药品零售市场容量越来越广阔,这也体现在企业业绩上。在已公布2017年报的企业中,涉及零售业务的哈药股份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20.18亿元,同比下降约15%,尽管哈药其余领域收入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但零售业务出现微增。
总体上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82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去年12月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在中西药品类零售方面,2018年1-2月,中西药品类零售总额8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1%。
有业内人士指出,“两票制”“控费”“药占比”“耗材比”“抗占比”等,施压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使用量,降低药品价格,给药企和院外药店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开发机遇。药企当然要主动寻找院外市场通路,给予药店极大的营销便利。
正因如此,不少制药企业迫于种种医疗终端的限制发力零售战场。一家中药企业负责人表示:“中药在医保目录中限制多,新药难以进入医疗终端,销量达到一定程度又遭到限制,迫使不少中药企业完全放弃医保市场,投身消费升级的零售市场。”
而与工业资本的合作往往着眼于产业链的大手笔。例如白云山以8亿元人民币参股一心堂就引发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对于这笔投资,白云山方面曾透露:“为把握国内医药零售行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加强与连锁药店合作,以促进公司医药零售产品在西南地区的销售。”复星医药则透露在新零售方面的具体部署重点在于布局新零售的供应链环节。
实际上,从长远看,新零售环节中,制药企业参与或将促使销售链条更为精简。有观点分析认为,直接面向患者,可通过药房持续进行消费者健康教育,从而获得稳定客源。流通环节的缩减有利于药品安全性控制与降低成本,同时制药企业将更容易获取患者用药的反馈信息。对新特药而言,患者用药记录也对适应症范围的确定与后续市场推广意义重大。
“不过,参与新零售布局的制药企业主要涉及OTC品种的生产,跟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有关,主导权还是在零售端。”采访中,一位市场研究专家对记者分析说。
聚焦热点
中国零售行业当下面临的危机是,除了成本上涨和营收增长放缓,难度最大的是始终缺乏持续稳定的用户群。
新技术和新科技日渐成熟刚好为更加精准深入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提供了手段和保障。有分析人士梳理了布局新零售业态的两大主线:一是基于线下零售的数字化、平台化,获取海量交易和用户数据,帮助零售商进行精准营销、选品布局等;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消费者进行人、货、场重构,注重用户体验和便利。
在复星国际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看来,新零售对医药行业的变革体现为多个板块联动,“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推进、探索下,未来的医药新零售将是一个跨界的重新定义,实际上是行业的一次重新分类,会形成新的物种。”
一种模式要取得成功,要么能解决社会或消费者的痛点,要么能大幅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各方在新零售的布局与探索从未停止。国药集团一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年报中指出,要推进新型商业网络尽快落地,同时加快发展B2B业务,加快药房开办效率。积极响应政策的变化,抓住处方外流的市场机会,承接医院处方对接;实现院边药房复制性的快速开办,适应多种业务需求;探索不同模式的医院合作药房,探索合作方式多样化。
复星所关注的C2M模式的特点是M端直接触达C端,大幅减少甚至消除中间环节,从而降低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成本,对消费者来说,买到优质产品的成本更低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M端直接获得C端的数据,通过大数据、AI等技术精准洞察消费者的需求,为客户智造出更有产品力的产品和服务,这是C2M的核心所在。
作为当前承接处方外流的主要模式,DTP药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记者注意到,柳州医药在2017年报中明确:积极推进围绕医院市场的产业链延伸,DTP业务布局处方外流。2017年,桂中大药房药品零售业务收入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1.1%。桂中大药房已拥有DTP药房30余家。除原有DTP药店外,企业逐步将医院周边药店纳入DTP业务发展,计划2018年新增10家。
目前,除了上海医药、国药一致、华润医药等一批医药流通上市公司,凭借品种及价格优势布局DTP药房外,益丰、老百姓、一心堂等上市民营连锁药房也希望借助连锁化特征,在DTP业务领域能够享有终端市场的品牌效应及地理优势。
借机转型
“新零售”概念的提出,让很多传统企业意识到,这是实现转型的又一次机遇,很多企业开始探索:如何向新零售转型?如何用新零售来升级目前的业务?选择什么样的模式?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方面,由于医药和医药消费者的特殊属性,医药新零售和普通新零售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医药零售受政策影响,如医保管控、需要承接处方外流等,因此,医药在新零售的步子迈得相对较慢。”采访中,北京时代方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顾问孙跃武分析认为。
在他看来,除了药品端,零售药店可以全面向医疗端和大健康产品延伸。此外,新零售的“新”体现在对C端消费者的体验服务升级,专业化服务对新零售的开展也非常重要,比如可以打造一支专业性、高素质的医生平台,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采访中,还有专家提醒:在此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用户健康数据,通过分析消费者健康数据的变化,将相对分散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大数据手段完善营销分析,从而改变市场策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