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任德权: 中药现代化坚定推行者

发布时间:2018-10-23 17:01:51作者:本报记者 张艺馨来源:医药经济报

编辑说:“我们已经从药品数量、产量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制剂和高质量创新药物发展阶段。”

“我们应当为从事造福人民的行业而感到自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行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回顾过去中国医药行业取得的突破,任德权反复强调这个行业的每一份进步都离不开国家创造的大环境。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解决温饱问题,到九十年代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如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开放激荡四十年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亲历者的身上。

古稀之年的任德权一如40年前那般风华正茂,对医药行业充满热枕。尽管已经离开曾经亲力亲为的第一线,但他仍然时刻关心着国内医药行业的风吹草动,始终致力于推动医药产业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之路

“我每天喝点黄芪、红枣、麦冬水,胃火大了就泡点石斛。”早已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的任德权至今仍十分注重养生。40年前,他是中药现代化坚定的推行者;40年后,他是中药现代化红利的享受者。

药店中包装精致的中药饮片,普及的中医药养生理念……如今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史也是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历史。随着中药产业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交汇融合,一条传承、创新、发展的中药现代化之路跃然纸上。

谈及中药产业取得的成就,任德权倍感自豪。1978年全国中成药产值约8亿元,而2017年最新数据显示中成药产值已接近6000亿元。40年间高速增长的经济也带动了中药产业的迅速腾飞。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7年医药产业经济运行数据,中成药生产与中药饮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合计790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4%、16.7%。其中,中药饮片业涨幅领衔医药产业细分子行业。

很难想象,如今欣欣向荣的中药产业在40年前仍然是手工作坊式生产,与即将迈入现代化的工业格格不入。

那是1979年秋天,来自同仁堂、正大青春宝等一批国内知名中药企业人士,以及热心于中药事业的专家学者齐聚厦门,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的业界精英,也肩负着指引中药未来发展之路的重担。

会上,有人提出中药的丸散膏丹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制成片剂、颗粒剂等剂型,要在密闭管道里生产,借鉴西方国家制药的生产方式,即中药西制。有人则提出反对意见,“中药西制还能叫中药吗?”争议的焦点也随之变成了“什么是中药”。

“最终大家形成了‘中药现代化’的共识,而不是中药西化或西制,这是因为剂型不分中西,中西药的本质区别不在于生产方式、生产手段,而在于用药的指导理论。”任德权以麻黄为例解释道,“如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素作为原料药,这就是化学药,如把麻黄制成麻黄片按照麻黄汤的配伍使用,这就是中药,就看运用哪一种理论体系。我们要推进的是中药制剂、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管理的现代化。”

自“中药现代化”概念提出后,全国重点中成药工业企业率先大力推行制定生产工艺规程,改变了过去凭经验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形态,逐渐上升到现代制药工业的组织生产模式。70年代是生产手段机械化,上世纪80年代是生产方式工业化,1996年中药现代化正式写入中央有关文件,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后进一步推行了以中药质量标准可控为核心的中药现代化,一方面是在中药行业提出并推行GAP,另一方面是建立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并推行指纹图谱。到2000年代,全国药品生产包括中成药生产管理开始全面实施GMP。

“今天中药指纹图谱已经普及开来,中药质量可控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在任德权看来,一门学科的发展必定有所继承有所扬弃。同样,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例如,中药安全性历来在中药典籍中为著者所重视。经典名著《神农本草经》中依据药物安全性将中药分为上中下品,有的中药又通过君臣佐使配伍或者炮制解毒去毒。如今,我们又在继承传统中医药重视安全性的理论上,应用现代药物流行病学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安全性。任德权表示,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中药注射剂为代表的中药上市后再评价,这也是中药安全性现代化的体现。

制药大国到制药强国

改革开放后,让任德权记忆犹新的另一件事情发生在1978年。

时任中国医药工业公司质量处干部的他和国内研究控释、缓释制剂的杰出学者侯惠民院士一起组织了香山会,针对规范化学药制剂发展引入了新的检测仪器和检测指标。

据他回忆,这次会议在制剂行业引起了小小的波澜,在此之前我国片剂只有崩解度一个指标,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进一步了解到了溶解度和释放度。关于生物有效性、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的概念也是首次在业内提出。“但我们真正重视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是30多年后的今天——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深入推进。”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成功仿制钙拮抗剂尼莫地平,但后来发现服用吸收效果并不好,而在今天看来,这与其晶型密切相关。“只具有化学结构还不能称之为药,药物需要在体内被释放、吸收以及利用,并且具有生物有效性。现在国内也逐渐意识到制剂才是真正的药。”任德权坦言。

以医药出口为例,我国长期以供应原料药为主,重原料而轻制剂。随着技术水平以及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我国逐步趋向原料药与制剂并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重视制剂出口,从单纯仿制原料药,仿制普通制剂,到尝试开发高端创新制剂。事实上,这也与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大方针不谋而合。

“我们已经从药品数量、产量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制剂和高质量创新药物发展阶段。”任德权指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医药产业多点开花,国内企业研发紧跟全球新药上市步伐,以恒瑞、石药、绿叶等为代表的一批开发创新专利药物的领先企业已经脱颖而出,有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不少中成药也已经在国外市场注册。在他看来,未来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将在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种高质量、高水平不仅要体现在制剂上,也要体现在原辅料、包装材料,以及药品生产的GMP管理中。

从原料药生产为中心的计划经济时期,到现今以制剂许可带动原料药发展的市场经济新时代,随着药品与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关联审批等一系列政策落地,我国药品监管理念也越来越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

任德权坦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产业取得了巨大突破,中国晋升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是产业整体大而不够强,下一步的目标是往中高端乃至高端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原创创新能力,提高制剂技术及管理水平,争取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展望未来,任德权显得信心十足,大批回国的海归人才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正在为医药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希望下一个40年我国医药产业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届时不仅为中国人民健康做出贡献,同时也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