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CRO沸点、缺点和未来

发布时间:2018-10-18 11:19:31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边界来源:医药经济报

CRO沸点、缺点和未来


自2015年药品注册改革启动以来,伴随着临床试验自查核查和仿制药品一致性评价的陆续开展,CRO/研发技术机构迎来高速发展的契机。通过分析2017年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的CRO/研发技术机构的申报数据,可以侧面了解注册法规变革后CRO/研发技术机构的发展态势。


三大实力评估:

CRO能做多少事、多大事?


是否“全能CRO”?

对2017年以来申报化学药临床受理号数排名前列的CRO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江苏和山东排名前列的CRO机构数较多。若将上述CRO机构与其2016年以来的临床登记信息比较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CRO企业都能顺应上市许可持有人和临床自查核查政策而华丽转身为“从药学部分到生物等效性研究整个项目都能承接”的“全能CRO”。当然,这有可能是因为这些研发公司的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研究是以其它公司名义登记的,或者目前所承接的项目暂未开展临床试验/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需求把控能力如何?

优先审评产品自2015年12月起公布第一批拟纳入优先审评的产品名单。获得优先审评也可以从侧面反映CRO企业的临床需求把控能力。CRO中获批产品数最多的企业是杭州泰格医药,获得优先审评的产品是Ataluren口服混悬液颗粒、Inebilizumab注射液、屈螺酮炔雌醇片和依库珠单抗注射液,以上全是进口注册。不统计原料药,其余CRO/研发技术机构基本只有1个项目获得优先审评。

能否成为上市许可持有人?

化学药申报生产方面,2017年中山万汉制药和中山万远新药研发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和聚乙烯醇滴眼液以新4类报产,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和太景医药研发(北京)的1类新药苹果酸奈诺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报产。正大天晴药业集团和南京爱德程宁欣药物研发的1类新药盐酸安罗替尼胶囊已经获批上市。暂无CRO/研发技术机构脱离生产厂家单独申报生产,预计2018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结束以前,没有CRO/研发技术机构能够以2016年以后新获批的能产业化生产的药品为由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生物药研发热:

三类最热门的项目


CAR-T:备受青睐

2017年之前,国内生物科技类公司获批的产品以疫苗为主。但2017年以来,越来越多生物科技公司启动治疗用生物制品新药申报,特别是视为可“赶超欧美”的创新药申报,如PD-1/PD-L1、CAR-T疗法。

除了国内制药领先企业积极参与布局之外,生物科技类企业已然成为研发的主力军,其中CAR-T类项目备受青睐。如表2所示,CAR-T疗法目前已申报23个受理号,涉及16家企业,99%的申报企业都是生物医药科技公司。

优先审评方面,共4个项目获得优先审评,分别为:北京马力喏生物的抗CD19分子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自体T淋巴细胞注射液、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的抗人CD19 T细胞注射液、科济生物医药(上海)的靶向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自体T细胞、南京传奇生物的LCAR-B38M CAR-T细胞自体回输制剂CAR-T疗法。目前仅南京传奇生物的LCAR-B38M CAR-T细胞自体回输制剂获批临床。但暂未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公示平台查询到临床项目启动的信息。

单抗/多抗:积极布局

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也是生物科技公司在2017年积极布局的方向。如苏州康宁杰瑞生物申报的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HER2双特异性抗体,以及上海博威生物和北京双鹭药业合作申报的重组全人抗CTLA-4单抗注射液,这两个产品都已获批临床。

GLP-1:生物类似药赛跑

降糖药GLP-1也是热点,其中上海银诺医药和昆明银诺医药申报的苏帕鲁肽注射液已获批临床。

值得关注的还有利拉鲁肽注射液的研发趋热,有三组生物科技公司团队参与了生物类似药竞争,分别为:重庆派金生物/重庆宸安生物,北京亦庄国际蛋白药物技术/杭州先为达生物,连云港润众制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利拉鲁肽的仿制竞争对手还包括广东东阳光药业、通化东宝药业和江苏万邦生化。

TIM图片20181018112043.jpg

TIM图片20181018112059.jpg


展望<<<


当一致性评价潮落,CRO将迎来并购潮


化学药仿制药业务(含已上市产品一致性评价)是国内大多数化学药CRO/研发技术机构承接的业务。大多数CRO承接的项目都期望能够获得“一条龙”服务,因为国内不少生产企业没有研发部门,于是期望一个项目交由一家CRO企业负责签订保底协议就可以安心当“甩手掌柜”。

然而,国内能够将药品研发项目各环节都了解透彻、仅仅从成本或者技术难度出发有选择性地采取技术外包的生产企业并不多。不少企业甚至希望技术全外包模式反过来锻炼内部研发团队。从2017年注册申报和临床登记情况来看,申报受理号数排名前列的CRO研发机构并不是都能负责临床项目。实际上,个别CRO企业的“一条龙”服务是将临床研究私下再分包。一致性评价过后,CRO公司一旦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就要面临强强整合,预计未来CRO的并购合并会越来越多。

另外,生物制品的研发科技公司的创新模式与美国的新药研发模式比较相似,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抗肿瘤,热点领域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些研发科技公司的主要目标,是在该产品目标细分治疗领域获得首家获批上市。预计未来这类新药模式的研发科技企业会越来越多,国内大企业若遇到青睐的产品,会对此类研发机构发起并购以获得产品权利。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