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VIC成新药研发主流模式?

发布时间:2018-10-17 11:48:34作者:本报记者 李蕴明 实习生 张少莹来源:医药经济报

“我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3月22日由中国医药城主办的医药创新与产业升级高峰论坛上,大会主持人、同写意论坛发起人程增江博士分析指出,一方面,支撑中国医药创新跃升的社会环境和产业基础已经日臻完善;另一方面,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国医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制药百强不再片面追求规模扩张,也更加关注创新投入,尤其是一些创业型研发企业的涌现,成为当下产业创新的活力基因。“中国式的医药产业创新融入全球产业变迁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逐渐清晰。”程增江说。

多维度升级

众所周知,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是关键因素。就医药创新而言,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的推出给了业界丰富的想象空间。“MAH是我国医药产业升级的政策保障之一。虽然制度目前在中国处于试行阶段,仍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最新发布的政策均表明这一制度最终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也预示着这一制度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广州帝奇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锋表示,MAH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很大。刘锋博士说,对于研发机构/人员来说,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影响下直接受益,增强了企业研发动力,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当然,仅仅软件的支持是不够的。广州博济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廷春在论坛上指出,我国医药产业升级的关键点还在于,政府要立足区域经济,构建符合医药产业特点的创新体系。“构建基于研发产业集群的组织创新体系,构建以人才为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产业集群。研发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聚各类人才,同时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降低创新成本。”

以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例,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帮扶下,园区的承载力、辐射力、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已集聚一大批医药领域的知名企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正式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药创新与产业升级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从中国医药城的发展就能看到缩影。”江苏省泰州市委常委、泰州医药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陆春云如是说。

VIC研发新模式助力

在王廷春看来,VIC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新模式。VC+IP+CRO代表着“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外包服务”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模式,将创新药领域的各种要素进行分工合作。参与三方各司其职,有机结合,项目方可以通过融资,利用CRO平台的丰富经验开发项目,从而提高新药开发的效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与市场结合的最优区域。

业内专家认为,VIC模式在当今中国医药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VIC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跨国制药企业在将研发系统中的非核心业务,比如化学部分外包出去,造就了很多CRO公司,并自发地逐渐形成了药品研发的VIC生态环境。CRO存在的理由主要是为了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对于V端而言,也解决了重资产投资的风险问题,提高了单位投资的资本效率,给资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目前“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风投”是VIC模式很好的体现,该模式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这得益于MAH制度试点和推广、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科学家回国创业潮、VC产业不断壮大并日益成熟,以及国家鼓励新药研发的政策逐步落实、审评进度加快和CRO的实力不断增强。

王廷春指出,新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帮助入驻团队及企业把握研究方向、选准开发项目、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开发成功率;新药研发服务平台的打造可带动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包括知识产权、成果交易、成果转化、医药软件、医药投融资、医药媒体)的聚集和发展;创新型企业的拓展可以带动和吸引大批优秀的医药研发、服务企业入驻,形成集群优势和规模效应,对区域生物医药产业水平的提高有显著推动作用。

不过,VIC模式推广也离不开政策扶持,甚至可以说,政策配套和支持是该模式成功的关键。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CRO和VC公司给予扶持,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