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16 15:13:44来源:医药经济报
当前医疗器械维修普遍存在,但法律法规并没有相应的规定。为了保障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笔者建议应当在法律法规中设置相关规定,让医疗器械维修有法可依,让医械维修在法律规范下安全有序进行。
医疗器械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体系,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直到经营、使用,可谓全程有规定。笔者认为,在保障医疗器械安全的法律法规设立上,还存在医疗器械维修这“最后一公里”,希望能早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医疗器械维修,打通医疗器械法律法规设立的“最后一公里”。
1.对维修公司及维修人员进行资质认定。
医疗器械维修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体外循环机、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等器械的维修更是如此。维修在某种程度上与生产有一定联系和相似性,所以对维修公司的资格认定非常有必要。
维修医疗器械毕竟与维修家电不同,维修后的器械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用械安全有效,专业人员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应该对维修人员设置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
2.对维修的医疗器械进行报告、记录。
目前医疗器械维修尚处于监管盲区,可制订法律法规要求医疗机构在器械维修时通知监管部门,并要求维修公司对维修过程进行记录,且对更换的零部件生产厂家、规格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进行记录。
3.对维修后的医疗器械进行检测。
医疗器械维修不仅要保证能用,还要保证使用安全、有效,所以对经过维修后的医疗器械进行相应的检测很有必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