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精准用药营销另辟蹊径

发布时间:2018-10-16 14:19:04作者:刘峻来源:医药经济报

最近,两则以精准用药为切入点的营销项目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个是深圳奥萨的H型高血压项目。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10μmol/L)的高血压,由依叶的生产厂家深圳奥萨提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为其学术背书,近年请到葛均波院士、韩雅玲院士等众多大牌专家为其站台。

H型高血压精准医学项目,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医院据以申请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众多地市医院希望申请项目经费,开展这个诊疗项目。医院将在门诊和住院部同时筛查H型高血压,对该人群进行依那普利叶酸片(依叶)等药物干预,由专业人员进行跟踪随访病情发展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建议,参与项目的患者可以获得国家一半的免费药物补贴。

H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笔者不持观点,也不评论,单从学术推广而言是完全成立的——算是另辟蹊径,杀出一条血路来。该项目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成为“十三五重大专项”,使之成为市场准入项目(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医院准入项目(医院希望开展的诊疗项目)。

另一个是朝阳医院的慢病精准用药项目。2016年11月6日,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与北京益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启动了“高血压精准防治十万人基因队列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和意义与朝阳医院的处方前置审核、精准用药门诊等行动完全契合。2017年再次携手北京朝阳医院及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知名三甲医院,共同启动“慢病人群精准用药研究与应用项目”。

用新闻报道里的说法:“为了取得最佳疗效,患者会在临床药师指导下,预先进行三高慢病相关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药师依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帮助患者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方案,确定最佳用药剂量,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实现合理用药。”

大家可以理解其与H型高血压相似的营销逻辑——通过诊断标准,影响用药。临床药学如何影响医生的处方权,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这就是一个案例。但这个项目还在患者招募、研究和验证阶段,迟早会向全国推广。


点评


结合医疗、医院、医保需求


生物靶向肿瘤药物的推广和临床使用,也需要先铺“基因检测”的路。

罗氏的赫赛汀适合乳腺癌HER2阳性的患者,先要不遗余力地帮助病理科开展HER2检测项目。

诺华的格列卫和达希纳需要PCR检测,他们帮助医院检验科或有条件的血液科开展PCR检测,转化为统一的国际标准,甚至为区域重点标杆医院PCR检测提供费用支持。

为药物找到诊断依据,或是建立影响用药的诊断工具或指标,是学术推广项目的常规套路。如果得到医院的认可,各种以精准用药为目标的检测、诊断,还能帮助医院降低药占比,就可以成为医院准入项目。如果得到卫计委、医保等有关部门的认可,也可以上升为市场准入项目。

理解项目案例的内在逻辑还是容易的,难在持续了解医疗(医生和患者)、医院和医保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与之结合。(刘峻)


权衡边际收益


制药企业利用患者群中某些特定的肖像来切割细分市场,是常见的市场推广策略之一。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客户心智中成功建立“患者某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指标特征=某药品为首选”的优先级信念。

深圳奥萨的H型高血压项目,以及朝阳医院的慢病精准用药项目,均采用了类似市场策略。其进步是,将患者获益努力推进到终点获益的临床证据阶段,而不是停留于受体差异、药理差异、动物实验或其他间接证据的故事阶段。

在业内,还有辉瑞血脂化验单项目、礼来骨质疏松项目、拜耳流产后避孕项目、萌蒂疼痛中心项目等,也取得了制药企业与患者、医院、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等多赢的成果。

精准医疗将改变现有诊疗生态环境。目前,精准医疗在基因测序和精准诊断方面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制药企业这种探索是值得鼓励的。而将药品使用置于患者和治疗领域发展角度,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意愿、诊治措施可及性、疾病发展特征、卫生经济学等。

例如通过基因检测一次获得降脂药物的准确推荐剂量,与通过中等剂量他汀爬坡而在1~3个月内获得适宜的推荐剂量之间对比。患者基因检测的成本,是否小于患者前1~3个月降脂未达标所带来的风险,需要权衡。也就是说,精准是有成本的,其边际收益需要综合测算。在肿瘤、疑难杂症、高端医疗保健方面,精准医疗可能会首先取得突破。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精准医疗并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诊治方法,而是逐渐成为疾病诊治的常用方法之一。恰如精确制导导弹的发展,并未让炮兵这个兵种消失一样。精准医疗与传统诊断性治疗之间,会存在一个费用与效率的动态平衡点。

而若将“精准”这一概念更加中国化一些,则更贴近于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医疗将变得更为有趣。以高血压为例,据“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中国≥18岁成人中2.45亿(23.2%)为高血压,但超过1.25亿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1.5亿人(59.3%)没有用药治疗,只有3700万(15.3%)得到了控制。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并得到有效的治疗,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未来通过医学、行政、新技术等多方力量联合,“精准”识别并追踪这些尚未发现或尚未治疗的高血压,以及开展更为有效的一级预防,或许将使精准医疗获得一个划时代的新定义。

(唐光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