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分级诊疗渐成气候 “互联网+”助力强基层

发布时间:2018-10-15 17:18:58作者:本报记者 郑莹莹 实习生 张少莹来源:医药经济报

“大型公立医院规模受限是事实,普通门诊也会减少,这意味着分级诊疗会强力推进,基层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在3月23日由亿欧主办的医药未来领袖峰会上,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

3月20日,一则《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下发,其中要求合理布局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建立优质高效、上下贯通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而在《通知》发布前几天,上海仁济医院发出通知,将关闭普内科门诊。医院普内科门诊关闭后,患者可依据个人病情至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或该院内科各专科门诊就诊。

强基层的信号近日越来越明显,药企此前已然嗅到了政策走向,并布局基层市场。在分级诊疗信号逐步增强,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之后,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尝试处方延伸配送

“既然上海仁济医院这么一家三甲医院都已经做了,其他的医院可能也会跟进和效仿。”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指出。

在国药控股高级顾问干荣富看来,普内科患者大多是慢病患者,药费占比较大,将其引导到下一级医院,实现患者分流,有利于减轻三甲医院的压力。

实际上,上海的做法并不是首例,去年9月,广东东莞印发《东莞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门诊业务上,三级医院和镇街医院要逐步压缩和关停普通门诊,原则上仅保留专科(专家)门诊;贵州则取消便民门诊,诊间每半天门诊量不得超过40人;青海从去年7月起全部取消简易门诊,基础普通用药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

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存在许多阻力,但在国家强势推进分级诊疗的大政策背景下,全国各地已陆续开始行动。如此一来,在用药方面,基层与二三级医院衔接的需求将更加强烈,非基药在基层的使用规模将呈大幅增长趋势,尤其是心脑血管方面的慢性病用药。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公立基层医疗终端药品销售额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两大终端增长。具体来看,第三终端公立基层医疗机构2016年销售额为1359亿元,增长率13.2%,2017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745亿元,同比增长11.3%。

“社区医院将是蓝海,使用非基药品种的比例也会增加。仁济医院关闭普内门诊对药企释放的信号明显。对制药企业来讲,既要了解国家大政策,又要了解每个地方的相应政策。”

尽管基层市场在逐步扩大,但药企要看到,社区医院同样要进行医保费用总量控制。每个医保年度末,医院的费用就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由于总额预付和临床治疗路径等问题,目前最关键的是患者在基层能否用到好药?目前分级诊疗尚在巩固和完善中,从医保目录的用药限制可以看出,就算是在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病领域中,有些药还是无法在基层购买到。

“如果社区有些药配送不到位,医药物流配送商可以进行处方延伸的配送。”干荣富认为。在他看来,这种处方延伸的配送,必须以医联体为前提,同时疾病范围限制在慢病和老年病领域。

“互联网+”强基层

医联体的概念正越来越多地被提及,通过医联体来强基层,各地都在试点。比如深圳罗湖区整合6个公立医院、35个社康中心和8个资源管理中心,成立深圳罗湖医院集团,就是一个特殊的“医联体”模型。罗湖医院集团作为分级诊疗改革试点,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正往成熟的方向迈进。类似的试点区域还有上海闵行等,但这些都是发达地区的案例。厦门探索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的服务模式,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初步构建了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柔性引导”为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确立。

对分级诊疗,各地都在尝试和探索,路走了一半,有些地方取得了一点成果。实际上,此项改革的推广之路是艰难的,一是患者的就医习惯尚未改变;二是公立医院补贴不到位;三是基层总体还是缺少好医生。

怎么办?廖新波认为,互联网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医联体的发展让我们思考利用互联网能改变些什么,如预约诊疗和远程医疗。”

“双向转诊现在还比较困难。”庄一强建议,通过IT手段,用“三三三”模式,即三分之一的危重病人从县级医院转上来,三分之一的病人通过远程会诊指导下面解决,还有三分之一的病人由医生下基层帮忙诊疗。这种相对紧密型、利益共享型办法,对病人、上级、下级医院都有利,这样才能走得长久。

实际上,目前“互联网+”在分级诊疗应用中开展得不是太好,主要是医院的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以后要发展分级诊疗,关键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达到“人不下沉,技术下沉”,大城市医院的医生不一定要到县级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会诊,对县级、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培训。尽管基层医生很难留得住,基层医院在培养人才方面比较困难,但现在可以借用互联网手段,实现人不下沉,但技术下沉。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