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医药文化风起 产业升级正当时

发布时间:2018-10-15 16:19:58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一股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疾风正盛。

5月26日,46集大型古装电视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开播。同日,第八届海峡两岸李时珍医药文化与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和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与蕲春市举行。

2018年是中医药鼻祖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国内外行业里纷纷刮起了纪念和传承先圣精神,探讨创新、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新风。

同一天,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上,传承扁鹊文化在齐鲁大地起航,这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正能量。“目前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地位并未充分体现,临床地位也在逐步被弱化,有时候中药的临床应用还存在诸多误区和误判,这值得业界反思和警惕。我认为,加强中医药文化觉醒刻不容缓。”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从实际出发,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从文化科普宣传做起,且要向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立足“以精品传承经典、以价值带动市场”的理念,对经典名方及临床疗效确切的大品种进行深度挖掘。

东风起,扬帆正当时。

文化是“药引子”

没有文化支撑,中医药产业便是无本之木。

同仁堂经营多年,悟出了独特的“经济与文化相容并进”发展之路,至记者发稿,同仁堂依此将市值做到500亿元以上规模。然而,记者同样注意到,仍有很多中药企业的规模在亿元上下,同仁堂的发展逻辑有借鉴价值:老字号药企有着几百年文化积淀的品牌,它们不只单纯地经营产品,每家店既是经济实体又是文化实体。还记得同仁堂借助《大宅门》、《大清药王》两部电视剧传递和提升品牌内涵与价值吗?可见,同仁堂已从产品营销升华到文化营销层面。

台湾阳明大学生物药学研究所教授黄奇英十几年来一直在钻研植物新药的开发,“中医药的传承首先是文化的传承,没有文化传承,振兴中医药就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从这个角度说,讲好中医药故事,融入现代元素,让产品传递健康价值,是眼下中成药企业的突围关键。两岸中医药一脉相承,通过了解先贤而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对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具有独特驱动力,我们一直在努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物,在蕲春生长的就有1059种。在李时珍故里,建起了蕲艾、丹参、百合等20余种道地药材GAP示范基地,拥有全国17家之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据悉,李时珍集团走的是“文、药、旅、农”融合的发展之路,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引导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自愿投入该集团,信贷本息由企业统一偿还,企业每年给入股者分红,并以每公斤高于10%的市场价收购其所种蕲艾。在房书亭看来,文化就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药引子”。

事实上,东阿阿胶遍查历代本草学著作,挖掘阿胶学术、滋补、美容等文化体系,发掘了唐太宗“官封其井”、杨贵妃“暗服阿胶”、朱熹“阿胶孝母”等故事,还整理了3200个阿胶经典验方、200多个膏方等。东阿阿胶还开放生产线接待参观、建设中国阿胶博物馆和东阿阿胶城、在各大城市建设健康管理连锁店,让消费者通过多种场景体验到阿胶和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底蕴。“我认为,大品种首先要来自于质量和疗效,其次是要有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有市场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大品牌构建大产业

如今,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有86个国家政府与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合作协议,中国在国外建立了17个中医药中心及一批中医药“走出去”的合作基地。而国内,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通过工艺和设备的革新,实现生产上的自动化与智慧化,中药产业迎来新契机。

用东阿阿胶总裁秦玉峰的话说,“东阿阿胶的文化营销已被研究者写成管理学案例发表在多家报刊。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支脉。我们不遗余力地做场景再现,为的是恢复国人对中医药的集体记忆,并让世界了解中医药。阿胶的市场形象从补血药成功转型为滋补国宝,回到了主流消费者的视线,公司业绩节节攀升。阿胶在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也大受欢迎。”

文化营销的根基在于质量安全有效。记者获悉,东阿阿胶用物联网技术把老胶工的经验变成842个工艺控制指标,熬出的阿胶质量波动率在0.58%之内。只有共同做大市场,单个企业才会受益。国内阿胶市场规模从2000年的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近500亿元。东阿阿胶的市场份额下降了,但营收上去了。换言之,只有大产业,才能培育大企业。

“北有同仁堂,南有潘高寿”。近年,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最核心的技术一直在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元素,不断改良和升级。如通过对传统工艺做改良,将明火改为蒸汽加热等举措,极大地促进了规范化和规模化生产。潘高寿成立了国内首个专门用于资助PM2.5伤害防治的基金,并与复旦大学联合启动首个PM2.5伤害防治研究项目,开中医药对PM2.5防护与治疗课题的先河。中药行业资深专家张永勋表示,“一个产品要做长久,不能光靠市场营销拉动,需要科技做支撑,同时要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医药的原创思维和核心价值观,这对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在营销端推行全品类营销模式,中医药的发展,文化提供的是推动力而不是‘后坐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