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疗服务公益性 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8-10-10 15:10:57作者:贺昊(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创新是否都是“公益性”的呢?

创新性事例

先来看几个事例。

首先是手机领域苹果品牌的创新。该品牌每年通过推出新型手机来彰显其创新价值就是高溢价;而国内诸多手机厂商,以小米为例,价格却相对低廉得多。这两者孰优孰劣?于商家而言,似乎皆是以苹果为样本,即便是小米,其创始人也被冠以“雷布斯”。然而,若脱离单个企业,从整个社会视角来看,中国当下让整个世界称羡不已的无现金社会,其得以成功构建的基石诸如智能手机、杀毒软件、支付软件系统以及其他配套体系,无一不闪烁着低价优质的价值意涵。试想,倘若每个商家都追求高溢价,那么,这种惠及全民的新型交换体系可能出现吗?显然不可能。规模受限导致相应成本的高企,普通人因费用门槛而无奈旁观,这只能导致智能时代的收敛而不似如今四处开花。

再来,是“无人+”事物现在成了热点。比如,百度或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最近新出的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的“无人银行”,还有无人清洁车等。“无人+”是风投的焦点,一方面,“无人+”降低了相应操作成本,但似乎并未降低相对应的服务价格,对公益而言是模糊的;另一方面,其冲击了许多低收入、低技能人群的就业,这一人群的就业机会、就业技能本就匮乏,人群数量还非常多,对公益来言,绝对是负向的。因此,“无人+”这一创新,其公益性该如何评估?

仅以上述两类事例,应该可以得出,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符合“公益”的。而只有面向更多数人群的创新,才更符合“公益性”的内涵(公益在某种层面是功利性的,是指满足更大多数人的更大利益)。比如中国价廉物美质优的智能手机,免费的、质量牢靠的杀毒与支付软件等,让更多人步入了移动互联和智能互联的时代。也就是说,在这个丰裕时代,迈克尔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的某种变形已成了划分创新行为公益性多寡的工具:通过创新实现成本领先对应的价格领先是更具公益性的创新路径,而借助创新实现差异化寻求高溢价则不是,或属于公益性偏弱的创新路径。

于此,对具有公益性属性的基本医疗服务而言,通过创新,在满足诊疗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服务、药品、设备器械的价格,就是更具公益性的创新路径。

实务创新做法

那么,具体到实务中呢?

借助“循证医疗”,依靠过往医疗实践,强调生理体质的共性,总结形成标准化诊疗方案。比如疾病相关组(GPRs)与临床路径(CP),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甚至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是公益性创新。而强调生理体质的差异,依靠个人的经验积累与突破,其实是寻求医疗服务的高溢价,是公益性偏弱的创新。

当下推出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显然是公益性的。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了药品价格,会让更多人受益。

国内医疗设备厂商通过科技攻关与创新,打破了国外医疗设备的垄断,在保证设备质量与进口产品并无本质差异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了设备价格,这也肯定是公益性的,让更多人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医疗设备。这属于帕累托改进。

当然,医疗领域的公益性创新,除了因垄断存在超高溢价而使得公益性创新在该领域存在市场驱动以外(比如药品、设备),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应该是主要形式,毕竟以高溢价为创新目的的行为,市场拥有足够的驱动动力。而以更低的价格让更多人受益的创新行为,市场因不具备如此高的人群覆盖能力或单位获利水平太低而动力不足。只有政府通过财政扶持才能推动此类公益性创新,而这,在当下主要集中在诊疗服务上。总结过往的医疗服务实践,尤其是适宜技术的规范化以及诊疗服务的标准化,是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助力医疗服务公益性创新的主要抓手,其成果将会使更多人获益。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