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网络巨头重兵人工智能 国内商业化还需时日

发布时间:2018-09-30 14:57:28作者:本报记者 贾岩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记者从“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了解到,腾讯公司获批承建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正式启动。此平台将从创新创业、全产业链合作、学术科研、惠普公益四个维度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在医疗领域落地,构建一个医疗机构、科研团体、器械厂商、AI创业公司、信息化厂商、高等院校、公益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开放平台,共同推进AI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医疗机器人等众多医疗环节的探索和应用。

去年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并明确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去年8月,腾讯推出了首款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医学领域的产品“腾讯觅影”。

腾讯互联网+医疗中心负责人常佳透露:“在全产业链合作方面,腾讯觅影目前已经与国内30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人工智能医学实验室。”

BAT抢医疗AI赛道

仍处商业化早期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

相比于医疗界的谨慎,在宏观规划角度上,医疗AI的发展已经时不我待。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商业化层面已经有了先例。

去年1月,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Arterys宣布,旗下产品Arterys Cardio DL获得FDA批准,用于分析心脏核磁共振图像,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临床的医疗人工智能产品。

从国际趋势上看,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每个层面的进入门槛、核心优势都不一样,参与者、投资机会和回报也不尽相同。基础层主要由几家科技巨头布局,包括IBM、谷歌、微软、亚马逊、阿里、百度等。巨头们一般选择计算量需求较大的领域切入,这类企业基本属于高投入、高回报。

技术层是人工智能大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工程团队与行业结合,形成解决方案或通用技术平台。或者算法、框架及工具较多,形成算法工具平台、开发者生态平台,这类企业适合中长期投资布局。这两个层面典型的案例是IBM的沃森肿瘤机器人,已经实现商业化,并在一年前进驻中国的医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共有90多家医疗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分布在应用层、技术层。应用类型包括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医疗行业应用平台,竞争更加激烈,商业变现也来得更快。

目前,百度和阿里也在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阿里健康联合万里云医学影像中心发布医疗人工智能系统Doctor You,加上阿里此前推出ET医疗大脑、早在2014年就推出的“未来医院”计划,阿里在医疗AI领域的渗透不断深入。

百度则在2010年就开始涉足医疗行业,在挂号、医院服务等方面都有布局。宣布裁撤医疗事业部之后,百度将重心转移到医疗人工智能,此前已推出百度医疗大脑。

从国内看,目前企业布局主要在应用层面,而医学影像的人工智能正在成为这一市场最拥挤的赛道。

腾讯互联网+医疗中心负责人常佳指出:“从整个医学影像的角度看,我们的产品与医学病理高度融合,这部分的开源数据比较多,所以我们会从这方面开始工作。医院和医生的认可度好一些,这也是比较容易进入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开始,大家都在布局差异化,尽管人工智能是全球化的竞争,但我们还是围绕中国的需求,尤其是两癌筛查。”

AI瞄准病理领域

联手医械企业

对于人工智能在两癌筛查上的应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分会副主委郑众喜表示:“在两癌筛查方面,尤其是在医学病理界,我们拥抱人工智能。作为医生,虽然企业希望在医疗的方方面面应用AI,但我认为,最需要人工智能的是两个地方:一是连医生都很难诊断的方面,例如病理是很难诊断的;二是有些方面难度不大,但工作量太大,医生做不过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乔友林表示:“在影像方面,很多公司做医疗AI,但最后拼的就是你能否得到医学高质量、精标准的素材,就算你拿了成千上万的片子,并不会让你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为医学有金标准,有标准答案,但人工智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错误的素材远离标准。所以,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时一定要用金标准的素材,不能把机器搞糊涂了。毕竟,在癌症诊断中存在很多灰色地带。”

据记者了解,去年西门子医疗与腾讯公司就“互联网+医疗”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广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各级医疗机构诊断水平的提升。

常佳指出:“在这一赛道上,我认为现在无论哪家企业,都没有可能短期内结束竞争,所以比拼的就是大数据,西门子作为大型设备供应商,有天然优势,数据十分充裕,但劣势是太局限,毕竟现在医院的影像科也使用不同公司的设备,因此我认为,效果和质量,只能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和医疗器械企业之间不存在分工问题,而是如何共同提升质量。”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