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本土化创新 需融入全球节奏

发布时间:2018-09-29 16:25:13作者:本报记者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百济神州日前宣布,任命吴晓滨为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正式为“宇宙大药企”辉瑞中国区这位前负责人的最终去向划上句号。随着中国医药创新环境快速改善,相关制度调整和升级将进一步完善医药产业链创新体系,外资药企和内资药企的产品边界正变得模糊,打破本土和全球研发“玻璃天花板”的历史性机遇正令创新人才、资本、资源的深度融合得到提速。

区域创新全球节奏

十多年来,众多跨国药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机构尽管定位不同,但考虑的主要因素无非是研发资源、研发成本、销售市场等。然而,以往国内新药和全球新药无法实现同步研发和转化的问题,始终令中国本地化创新难以融入全球节奏。正因如此,以GSK、礼来等为代表的部分跨国药企调整在华研发计划,精简部门机构成为重要选择。

在近日于苏州举行的“2018 ChinaBioR合作论坛”上,ChinaBioRGroup创始人Greg B.Scott表示,很多跨国药企过去感觉中国医药创新转化的链条不够顺畅,市场增长和渠道分销也碰到诸多挑战,随着中国政府监管思路变化,药物审评审批加速,创新效率极大地提高,医药创新资源全球合作将进入崭新时期。

默克中国战略及转型部副总裁兼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孙正洁坦言:“过去想要引进一个国外已上市品种进入中国市场绝非简单的事情,全球同步开发更是想都不敢想。巨大的改变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中产消费升级,‘Double H’(Happy & Health)需求释放,都预示着有竞争力的产品将获得市场认可;现在在中国想要推进一个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和同步开发,制度上已开始打破壁垒了。”

医药创新同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赛诺菲全球研究部负责人刘勇军指出,政策、资本、人才对于医药创新是三个关键因素。“赛诺菲、罗氏、辉瑞等跨国药企搭建R&D研发中心,基础研究和转化团队都非常专业,他们的研究和转化能力具备国际水准,这些人才现在还有多少留在跨国药企?其实已经不多了,从跨国药企大量输出的国际化高端人才不断融入国内医药企业和创新产业链,这是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崛起的核心力量。”

人事变化只是医药企业战略调整的一个缩影,“千人计划人才”归国创业扎根本土医药产业链没有终点,跨国药企高级管理人员跃入本土医药企业也仅仅掀起了中国医药人才回流的一个高潮;中国药物审评接轨国际标准,无论是临床试验审批还是注册上市申报,国内新药和全球新药无法实现同步研发和转化的问题将根本性解决,中国本地化创新必将融入全球节奏。

基础转化本土开发

据Chinabio数据,近三年来风险投资(VC)在中国生命科学和医药创新领域投资总额增长迅猛:2015年为18亿美元,2016年为54亿美元,2017年为117亿美元,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200亿美元。

中国医药市场的创新活力不仅仅体现在金融投资数字层面,在部分跨国药企选择研发“瘦身”的同时,另一些跨国药企则在“用脚投票”,践行继续扩张加大本土研发投入的战略,这些企业基本上围绕肿瘤、免疫或中国特有、高发疾病制定特别的创新路径。

罗氏创新中心(上海)负责人王在琪分析,早在2004年罗氏就在上海张江设立研发中心,将乙肝定为该中心的主要研究课题;2016年罗氏投资8.63亿元将中国研发中心升级为“罗氏创新中心(上海)”。“评价政策变化也要看到变化背后的原因。从顶层创新到基础创新,如果从一个本地化细分疾病需求推进新药研发,能够快速实现药品上市和可及,使临床急需领域的药品满足本土市场,价格更加优惠公道,可让政府和企业双方受益。”

刘勇军介绍,2016年是赛诺菲从研发1.0向2.0转型的关键一年,研发1.0时代重在“开发”,2.0时代则兼顾“开发”和“研究”,且研究的地位更为凸显。“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肿瘤、免疫、生物制药都将是企业未来创新主抓的三个方向。此外,中国R&D创新工作也将是重点,中国本土化R&D支持必须持续投入和增强,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我们要在中国建立实验室,招募基础研究科学家,让这些人才去做本土化的医药科学发现,并将这些中国发现进行全球开发。”

中国市场正在经历从生产型行业向消费和服务型行业的转变,医疗等高附加值行业被视为经济增长新的支柱,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增长的患者人数、临床最优的治疗方案、医药资源的均衡发展,都意味着在中国推进R&D本土研发和创新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中国临床试验(Trail)以后都可能成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Global Trail),甚至I期项目很可能先在中国做,中国拥有非常庞大的患者基数,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R&D优势。”刘勇军对记者表示,“我们将在成都建设一个新的转化创新中心,现已启动招聘计划,落地推动新药全球同步开发。”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