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链接培育新商机

发布时间:2018-09-26 17:36:18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链接培育新商机

生态战略淬炼大健康独特竞争力


6月19日,总投资约300亿元打造的康美昆明健康城举行启动仪式。据悉,项目以医养结合为核心,智慧康养为支点,旨在打造集健康医疗、智慧康养、展销健康文旅的融合,以及健康智能产业与健康金融产业于一体的候鸟式健康医养大闭环业态。

相较于康美的“大环”而言,不少药企同样也在组建自己的“小环”。

记者留意到,近期首家量子高科微生态医疗中心在广州落成。量子高科与CRO领军企业睿智化学经过400多天“恋爱”后“领证结婚”,围绕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干预和治疗慢病、微生态营养品的创新研发和微生态医疗服务平台的打造,研发新型营养干预解决方案(包括人体营养评测、营养干预等)。雀巢近日则携手仁和药房网,共建特医食品生态圈,前者会将产品在后者的线上官网及全国50家线下DTC授权门店开售。

微产业生态战略或正在构建新的竞争力,孕育新商机。

药企突围

生态思维画同心圆

单纯的产品力竞争已然褪色。

据悉,量子高科在益生元领域深耕17年,用其董事长曾宪经的话说:“全球微生态营养品益生元增速稳健,以中日印等亚太国家增长最快。中国市场占全球约10%以上,但原有的微生态营养健康配料形态已难以适应消费的需求,为此,我们更名为量子生物形成引领国际水平的益生元工艺开发优势,同时横向拓展关联业务,从菌种选育到工艺开发、益生元分析检测技术及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的开发,培育新的互联竞争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以微生态营养制品为主的量子生物终端营收比上年同期降低11%。以微生态营养品为例,2016年全球微生态制剂市场规模近400亿美元。而为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提供微生态整体医疗服务,更是要求掌握关键技术。

这种技术的获取来源于生态思维。

很明显,很多企业已从单一的猎手思维向生态思维转变。换言之,就是新链接培育新商机。正如仁和药房网相比很多纯医药O2O企业更注重前端供应链的构建和优化,围绕用户“医+疗+药”多场景服务的闭环。因上下游企业短期资金紧缺的困扰,仁和药业还计划通过网贷业务的开展,实现消费大数据的价值链再造。

在医保收紧、严控药占比、限制辅助用药等多重影响下,药企们都在想办法突围。比如在特医食品领域,宜昌人福药业已涉足开发乳剂型特医食品;石药集团分拆新诺威申请上市,更被视为介入特医食品的有力见证。特医食品在国外已发展50多年,有数千种产品,但在中国只有数十种产品,特医食品正式启动备案制也大大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中食安信(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费洪涛对记者表示,药企对特医食品的销售渠道(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方式等)较为熟悉,但劣势是很多企业不了解食品行业,特医归根到底还是食品。“相关的产品设计、法规要求需符合食品的相关要求,需要体系形成合力。”他直言,在拥有良好竞争环境的前提下,微观上的竞争则是强调企业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提升品牌价值和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来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避免单纯拼价格、拼技术。

破解依从性困局

避免一哄而散

采访中,记者获悉,药企之所以拓展特医食品等领域,源于两点考虑:一是临床有需求,二是自身有优势。特医食品市场容量很大,且往往与企业现有药品业务相匹配,以达到资源整合的效果。但必须面对的是,特医食品虽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但这又并非药品,这就导致医师很难开具相应处方,患者购买通路不明确且依从性较差。

注意,这是一直以来都让市场困惑不已的地方:慢病、亚健康人群需要提高康复能力,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依从性问题。有专家指出,“慢病人数在中国呈现爆发性增长。这几年,慢病管理模式的商业化操作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无论是线上、线下,都面临服务者缺乏、资源衔接能力较弱、用户依从性差以及支付方未进场的困境,这是眼下大健康生态价值重塑必须要面对的。”

据中国营养保健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特医食品的规模约为600亿元左右,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在美国,65%的营养不良患者都在使用特医食品,这个比例在英国是27%,中国内地只有1.6%,消费规模约6亿元,仅占全球市场的1%。

“医院是营养不良的高发区,手术前后的患者和重症患者、老年患者均有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特医食品在临床治疗中将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费洪涛的基本判断是,当前特医食品的申报审批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周期长,费用也高。消费者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度普遍还不高,需要长期的再教育过程。“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不少药企对特医食品认知不足,一哄而上的话,容易一哄而散。”

如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炎病人用全营养配方食品的调整证据不充分,暂未建立其营养素调整范围。“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但是当存量市场无法突破时,企业不妨寻找新的增量点。如益生元的应用领域仍有很大空间,包括特膳特医等领域,除临床需求之外,不占药占比是其最大优势,一旦解决消费者依从性问题,市场潜力会更大。”曾宪经指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