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资本力给原创药物开发带来利好

发布时间:2018-09-26 14:56:32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内创新药企第一单“私募双创可转债”顺利脱靴落地: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君实生物近日在上交所完成非公开发行创新创业可转换公司债券,中金公司担任本次发行的主承销商和债券受托管理人。据悉,本次私募双创可转债融资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期限6年、票面利率10.35%、转股溢价率9.31%。这是国内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私募可转债。

暂不论这些约定的数字,首单可转债开出传递的韵味意义深远,说明监管层拥抱新经济的制度性变革已在路上,金融支持双创企业按下“快捷键”。而双创新药研发企业发展困局的“七寸”恰恰在资金面:近十年,国内涌现出大批实力派医药研发公司,这股倔强的力量正在托起中国医药的未来,可问题是这类企业短期内几无营收,更无利润,但净资产收益率却在快速增长,解决资金紧缺难题是他们的集体“魔咒”。业界普遍认为,一旦双创企业融资获得松绑,对于中国的新药研发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资本滋养创新

“为科技型、成长型企业量身定制债券品种,这对国内双创企业开发原创新药是很大的利好。毕竟优质新药项目必须要有资金支持。”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增江告诉记者,他平时与创业者、投资者接触,总的感受是,融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对原创新药开发至关重要。

资本的助力将加速中国原创新药的诞生。除可转债符合双创公司盈利不确定性大的特点外,港交所日前宣布,允许尚未盈利或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深交所则提出,未来3年将扩大创业板包容性。有观点认为,中国药物研发创新迎来“第二春”。

目前“千人计划”已引进数千名专家,生物医药占重要部分。国内现进入临床的新药项目,一半以上由这批海归专家主导。在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某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张其立表示,“双创企业初创期风险高,非常烧钱,他们直接发行纯信用债券的难度大,若无融资根本没法进一步发展。”

资本力是有“魔性”的:2011年成立的致力于新型分子靶向药与肿瘤免疫药研发的百济神州五年后在美上市。翻阅其财报,一直亏损至上市后,才勉强盈利,目前市值却翻了好多倍。君实生物至今也在亏损,资本力或再造传奇。此前记者在采访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总裁刘世高博士时,他毫不掩饰对资产证券化的期待。他们凭借9个产品、16项适应症申报临床备受外界关注。

有专家认为,“国内融资环境在与国际接轨,过去这类企业很难在A股获得上市机会,因此部分企业会选择去美国上市。而相较美国资本市场,国内投资者对中国相关法规与市场状况有更好的理解,且港股与沪深两市的密切关联,不难判断,资本力将促进创新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这位专家提醒,“拓宽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这利好背后的挑战不容忽视。尽管研发创新氛围、国家政策及融资环境均在完善,新药项目的质和量也有新突破,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项目估值过高,创业者要价也是水涨船高,市场的躁动会透支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更关键的是,新药项目融资的短板,表象在于缺资本,但深层次来讲,是缺人,缺对研发项目有精准判断和风险把控力的专业团队,这是研发项目与资本连接的内核。”

研发模式多元

资本发力后,接下来要探讨的是研发项目落地的问题。第一代回国创业的医药海归多效仿跨国药企的模式,走自主研发道路,如泰康生物、亚盛医药等能脱颖而出不容易。现在很多转型中的大药企也采用此逻辑,于是如何高效推进研发项目产业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近年,全球上市的重磅新药有半数是大药企从有较强研发能力的小公司买来的。前述专家告诉记者,“通常小型研发企业更能聚焦去充分挖掘一个药品的临床潜力和未来。而大企业在新药项目的取舍、研发重心的侧重等方面需根据战略需要而变化。如日前辉瑞叫停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等项目。换句话说,在这些优质小企业或大型药企放弃的项目中甄别、引进潜力大的品种,不失为一个高效的办法。”

索元生物深谙此道,他们从大企业引进经临床后期验证过安全性,却在放大临床试验后失败的药物,再利用特定的生物标记技术加上大数据分析算法重新筛选入组患者,重新开展临床试验。刘世高建议,“照此思路,经临床Ⅱ期数据过硬,因故叫停的药物可重点关注,或许有些小而美的药物。”

目前国内PD-1/L1抗体市场火爆,君实生物的策略是,适应症选择聚焦于国内发病率较低的适应症及临床上缺乏直接治疗手段的适应症。梳理眼下的经典案例:再鼎医药走的是另一条路,该公司2014年创立至今共拿到1.6亿美元的融资,并引进优时比、韩美、赛诺菲的7款药物进行临床阶段的开发。去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主要用来完成上述药物在中国的Ⅱ期或Ⅲ期临床及引进新产品来推进和扩大公司管线。

分析人士称,“采用引进/IP+CRO+VC进行新药研发,通过全球研发和地区开发、内部研发和外部授权许可的方式建立产品线。同时与药明康德等CRO进行合作研发,严格把控项目关键环节,保证试验数据达到国际水平。此模式的看点在于专利授权是其丰富研发管线的重要手段,研发效率较高。所以,无论是对于自主创新的项目,还是通过并购/引进方式获得新药品种的,企业均需要综合考虑新药价值、风险预测及市场竞争等做出理性的评估。”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